——从一个人的漂泊,到一群人的星河
作者/杨华
2019年的最后一天。没想到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收官。
每次回“蓉漂”两年呆过的地方,感觉从不曾离去,恍若回家的熟悉。两年,足够血脉相连,贯穿与星河谷之间的缘线。
请教这次重要机遇的着力点。汇报近期工作的进展。在百忙之中,得到一如既往的鼓励、肯定与指点。所从事工作的价值感,总是被凸现。个体内在的成就感,总是被点燃。一种叫“梦想”的因子,火星四溅。感恩于如此的幸运,生命中,总是有哲贤启明,阳光储温。解决宏观层面的认知后,抓紧微观节点的落实。一个点一个点对接。路途成本太高,每一次,总是积攒一叠清单,一并解决。每一次,总是来去匆匆,遗漏收场。这一次,毫无例外,楼上楼下串场,一晃,又拖延了下班时间。预定的任务,未完。或许就像人生,缺憾是常态。走出熟悉的大楼。雾霾掩映的城,已是华灯初上。出过太多汗的无力的身体,有些虚空失重。说过太过话的咳嗽的喉咙,有些舌干冒烟。打完最后一个必须及时拨出的电话,似乎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从高强度的亢奋中,彻底让自己放松。见满大街的红灯笼,与步履匆匆的行人,恍然回过神,这已是2019年的最后一天。总是在与时间赛跑,却总是落在时间的后面。回望,这一年,以同样的姿势追赶时光,却又有些不一样。以七月为分界。上半段,进进出出这栋楼,活动范围方圆半径两公里。那是个人真正的“蓉漂”,还在这里挂职,无根浮萍一般。每天挤地铁,吃盒饭,住出租屋。面临的最大现实,是以何种方式汇入这座城几十年难遇的创业大潮。那时的自己,独自漂泊,沉浸于小我的世界,只关注个体的喜怒哀乐,以旁观者的姿态写着自得其所的文字,称之为“寻找自我”。自我的世界很小,也无比飘摇。外界的些微风吹草动,都能起波澜。常常为个人的情绪所羁绊。那是一段,自我觉察、自我沉淀的内修时光。学习,是其主旋律,线上线下,看书听书,反思回刍,写作出书,便是自诩的“诗和远方”。这一切,自我可控度很强。一个人,更容易活成理想的模样。下半段,依然在这栋楼频繁来来往往,不过,活动半径,已是延展到二十公里以外的“星河谷”。星河谷,我喜欢以这本是园区公寓的命名,来指代这一方,创业的热土。我将自己人生的下半场,在此安放。这里,处于真正的创业前沿。优胜劣汰,适者存在。这一片土地,远离母体,独身孤悬。无数次走上,从这里通往外界的路,我总有些恍惚,熟悉的漂泊感,一阵阵袭来。虽然,我已不用挤摩肩接踵的地铁,住简陋苦寒的出租屋,吃千篇一律的盒饭。相同的,是孤身在外的漂泊感。而心境,却已是大不一样。面临一群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群体文化自信的革新与升级,面临内融大本营、外合纵联横的使命与初心,个人的情绪、喜好,甚至是命运,都已显得那般微不足道。重要的是,群体的上下同欲,同声共气,凝结成铁板一块,风雨共担,携手并肩,方能集中有限的力量,走出势单力薄的风险,走过创业初期的艰难。
从一个人的梦想,到一群人的诗和远方,2019年,我在这段路上来往。亦遇见各色人群,在这座快递崛起的城市打拼。是这些人缔造了这座城,还是这座城造就了这些人,已不太说得清。或许,是彼此的成全吧。
也有迷茫,也有辛劳,也有看不清希望。但却不再自怨自艾,不再只凭个人心性,更不敢轻言放弃。这已不是一个人的漂泊,更是一群人的星河,甚至是一代人的拼搏。多年后,回望这一段团队背水作战、一往无前的创业历程,惟愿,能彼此道一声,“吾心安然。”不负时代不负心。
【作者简介】
杨华,《西南作家》杂志优秀签约作家,在多个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数百万字,与儿子合著散文集《你的九岁,我的九岁——亲子文学成长手记》被誉为大陆版的《亲爱的安德烈》,广受两代读者好评。《不似天涯,是吾乡》是首部公开出版的“蓉漂”散文集。语言精致而洒脱,情感饱满而温暖,总能于寻常细碎的日子里照见人生的哲思,为生命的悲凉与岁月的变迁染上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