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外婆八十大寿,按照家乡习俗,大年初三,家族所有人在舅舅家欢聚庆祝。
外婆养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加上我们孙辈,还有曾孙辈份的小朋友,四大桌还坐不满。热闹庆祝一番,酒足饭饱,意犹未尽,舅舅请来了摄影师拍全家福。
一大家人排位照相,好不开心热闹。
拍照结束,大姨家的小林表哥问:照片多少钱?
“冲洗裱框,大概三千元。”摄影师说。
“太贵了!我们只要一张,把底片拷给我们自己洗。”小林表哥说
“没事,这个钱我们愿意花!”大舅家胖哥大声说。
“你们傻啊,拍个照花不了十分钟,要三千块!”小林表哥很激动。
然后两人吵起来,小林认为自己在给大家省钱,不要不懂行情花冤枉钱,怎么家人不团结对外讲价,反而骂他。
胖哥觉得他多管闲事,请摄影师洗照片不用他花钱,多什么嘴。
最后战斗升级,舅舅阿姨纷纷指责小林不懂事,小林觉得自己一番好意,竟然遭来大家指责,愤而离开,不欢而散。
说实话,摄影师从过来到组织大家拍完照片,前后也不到二十分钟,农村全家福裱的相框,质量也不会太高。我们前两年在厦门拍婚纱照,一个摄影师加一个化妆师,花费一整天,跑了四个景点,提供服装还租了游艇,拍了几百张照片,拿了一堆相册回来,也不过三千元。这个花费不可不说昂贵。
两位舅舅都已是五六十岁,是过苦日子过来的,平常非常节省,小林表哥体谅舅舅辛苦,想为他们省钱,出发点是好的,为什么会遭到全家人的指责呢?
事后小林非常郁闷问我:听说你是学心理学的,你分析一下,他们这是什么心理?我觉得非常委屈,我在为大家省钱,反而被全家骂!
忽然又想起去年听到的一个事:老公家过年有拜寿的习俗,凡是当年满整十生日的人,大年初一,村里的亲朋都要去他们家贺寿,而主人要给过来贺寿的男性发烟,烟的档次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从三五十块的中华到六七块的七匹狼都有。
一个远房大叔,家里电视都是借别人家的,房子还是旧土砖房,却花血本给前来拜寿的人每人一包中华!
当时听到也是唏嘘不已,联想到今天这事,我不禁沉思。
我想乡村过年这种特殊的消费方式,可能是一种价值认同的表现。
上学时选修过广告心理学,课程上讲到,奢侈品商家在做广告时,往往突出的不是产品本身的功能,而是产品带来的社会地位标志,这些产品的使用,不代表产品本身带来更好的体验,而是给你一个与其他人区分的标志。比如很多奢侈品会限量生产,限量版产品往往给拥护者带来更大的满足感。
在舅舅们一辈子生活的乡村里,过年做寿,全村都在看你们家是否办得热闹,这是最能体现家庭经济情况、消费水准的时刻,而散发中华烟、拍昂贵的全家福,这都是家庭经济宽裕,所谓混的好的象征,是他们眼中区分于其他人的“奢侈品”,你跟一个热爱奢侈品的人,谈论产品的性价比,他们能听得进去吗?
他们也许内心深处是认同小林说的,照片拍的非常贵。然而就是要贵才能体现自家的面子,体现为母亲尽的一片孝心以及被其他人谈论:他们家很不错,有钱而且舍得花!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我们的上一辈人,日常生活省吃俭用,一到过年,好像大家都突然变得舍得花钱了。
心理学上对金钱心理的研究发现,人们有针对不同事件的心理金钱账户:这个账户并没有实际存在,而是一种心理预估。
有理财习惯的人,会把自己的收入分成消费账户,储蓄账户,也许还有旅游投资等等不同账户。实际消费来临时,从不同的账户提取资金消费,日常消费提取日常消费账户资金,旅游消费从旅游账户中支取等等。
心理金钱账户没有实际账号,但功能跟实际账户的作用是一样的。
比如某人日常生活的心理金钱账户,存款比较少,所以平常省吃俭用,过年的金钱账户则存了一大笔钱,花钱就毫不含糊。
对于舅舅们来说,为外婆祝寿的心理金钱账户中,预留了一笔拍照的钱,他们不懂外面的行情,只知道这是自己需要花的一笔钱,对他们来说,钱花了可以带来邻里的称赞,亲朋的肯定以及一段时间内吹嘘的谈资。
所以即便这笔钱是辛苦攒下的,依然花得心甘情愿,花了才心满意足。
每一个选择后面,都反应了其内心的需求。
我们当然希望老人家爱护自己,合理消费,也要理解他们通过花钱带来的内心满足感。
好吧,下次需要劝导长辈改变他们的消费观时,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其实更大概率是,不管你怎么劝,他们都不会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