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利在《未来简史》第八章“我是谁”的片段中分析了左右大脑半球与身体左右两边的对应以及相互作用的关系,然后引出了对于我们人类来讲存在于我们身体中的两个“自我”,即“体验型自我”(experiencing self)和“陈述型自我”(narrating self)。前者强调我们的即时体验,它难以持续;后者强调我们对于一件事的平均感受,它是我们经历一件事情巅峰时的体验与事情结束时的瞬间体验的平均值,它不考虑巅峰体验持续的时间,这个对我们的实际判断有着深远的影响。
上面这样说可能比较抽象,我们借助作者举的例子来进行理解。医生给病人做“结肠镜检查”,有两个方案选择,一个是“快而疼”,一个是“慢而轻”,医生让病人用 0~10 来描述疼痛的程度,检查过程中每分钟汇报一次疼痛度。对于持续了8分钟“快而疼”的检查,病人最疼值为 8,检查结束时疼痛值为 7,疼痛平均值为 7.5。对于持续了24分钟“慢而轻”的检查,病人给出的最疼值为 8,检查结束时的疼痛值为 1,疼痛平均值为 4.5。虽然说“长痛不如短痛”,但是“慢而轻”的这种检查或治疗方法是普遍被运用和接受的。
其实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儿科医生常备着糖果,等着给孩子打完针之后接着就拿出一些糖果来给孩子吃,最后这几十秒的“甜头”会抵消掉孩子很多的不愉快感。产妇生产时会经历很大的痛苦,可能有的产妇当时会想,我这一辈子也不要生孩子了,实在是太疼了……但是呢,等生完看到孩子之后的那种愉悦感和家人对自己的关怀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掉她们大脑中存留的生产时的那种即时的疼痛感。这还真有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体验被平均之后的“陈述型自我”会让我们不至于因为某一刻的极度不适而选择放弃。
我们生活中不也经常这样吗?遇到某件不开心的事情时,我们经常会说“再也不能忍了,太折磨人了,下次再也不来了”,“这破工作谁稀罕,谁爱做谁做,明天就辞职”,“这次双十一太败家了,下次再随便花钱就剁手”……可是最后的结果呢,往往是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就忘得差不多了,我们当时的不愉快和愤怒早就被现在的冷静给平均掉了。记得我第一次爬泰山的时候,尤其是爬到十八盘的时候,发誓这辈子再也不爬泰山了,实在是太累了……然而,第二天看完日出下山时,之前那种痛苦的感觉却忘得都差不多了,下山时在中天门坐着客车在盘山公路上一楼飞驰而下的感觉更是爽翻了。结果过了一年我又和大学同学去爬了一次,然后爬山时又发了一次誓……
这些时候,都是“陈述型自我”在帮助我们做决定,“体验型自我”反而只是刺激我们在某一刻抱怨发牢骚或者是过过瘾。
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重要的选择,比如朋友、事业、居住地等等都是由我们的“陈述型”自我决定的。我第二次选择再去爬泰山就是由我的“陈述型自我”决定的,反而第一次爬泰山却真是当时脑子一热就和朋友去了。
然而,“体验型自我”在一些时候会打乱我们由“陈述型自我”做出的决定和计划。举个例子,经历过去年一年乱糟糟的生活之后,我们的“陈述型自我”决定要做一个新年计划,比如新的一年我要健身,要学好英语,开始时我们实施的挺不错的,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新鲜劲过去,我们开始懈怠,这时候随便出现一点好吃的或好玩的就能把我们的心勾去,痛快地吃吃喝喝,尽情地玩几个小时的网游……这些瞬时体验型的事情都会打乱我们原有的计划。
但是,“陈述型自我”帮助我们做出的并不都是正确的决定,有时过于强大的“陈述型自我”反而会极大平均我们的真实感受而麻痹自我,从而不做出改变。
最近在看《大秦帝国之崛起》,里面的战争很多,战争有胜就有负。为什么有的国家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仍然要继续投入兵力,不惜牺牲更多无辜的士兵。除了国家信念,不想面对自己此刻的错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几次战争失败之后国王总不能对自己的臣民说当初发兵就是个错误,那样的话将如何面对死去将士的亲人,为了当时不受臣民的责骂,只能继续,并且大力颂扬……士兵们也将为国而战当作荣耀。现在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会坚持错误的做法不变呢?因为改变的那一刻很痛啊,而继续这么坚持着反而没那么痛。举个例子,济南的汉峪金谷办公楼群,在如此小的区域内盖起了几十栋写字楼,楼间距小的可怕,在外面看这个建筑群相当压抑。盖着的时候人们都不看好,但是这是市委书记主推的工程,即使到了这个地步,也得继续不能停,停了不是打脸吗?直到市委书记被抓,该项目几近停止,基本烂尾,成了鬼城。过程中难道不能停止或调整来及时止损吗?当然可以,只是,不如就这么小痛着下去得了。
面对自己的工作,自己打心眼里做不下去,想放弃的念头时不时会冒出来,抓狂的那一刻恨不得马上提包走人。但是后来凑合凑合又忘了;和另一半几天就闹一次矛盾,当时狠的恨不得接着就分手,但是后来凑合着凑合着就算了,但等到真要领证的那一刻,却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想好……“陈述型自我”战胜了“体验型自我”,好了伤疤忘了疼,也因此我们一次次忘了“止损”,让事情一再变糟。
综合来看,“陈述型自我”可以帮助我们做出理性的决定,但也会让我们固守自我,不能及时止损而难以做出改变;“体验型自我”会让我们忘记自己的计划而沉浸于享受之中,但瞬间的痛苦感或畅快感却能让我们更加真实地看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体验型自我”就像放大镜,它反映了我们在某一瞬间的真实感受,“陈述型自我”综合了我们的总体感受,它们不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应该用好两种“自我”,既不固守自我不肯改变,又不因为一时兴起而草率决定。
注:
- 由于看的是英文版的《未来简史》,所以对于“体验型自我”和“陈述型自我”的翻译可能不是很到位,有看过的还望指正。
- 如需资源,可提供此书英文原版的电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