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打算分享一个“非典型”的阶层提升故事。
从不同的阶层里爬出来,难度不同,方式不同,捅破阶层天花板所需要的素质也完全不一样。
1
我有个发小,小学的时候,他整天就一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样子。
“你爸你妈是不是常年都不在家?”,“是的,他们去了上海,做餐饮生意”。
他,和更小的弟弟,还有他的爷爷,一起在一间不到60平米的宿舍里蜗居着。腿脚有些不便的爷爷,骑着一架28寸的大自行车,每天完成买菜、接送两兄弟上学放学、去工地接零活等几道工序。
带着两个留守儿童的爷爷,似乎并不认为自己的日子过得有多苦。“他爸妈寄回来的钱,加上我的退休金、干零活的工资,我们几个人真的够用了。”
“够用”这个说法,其实是自欺欺人。那时候冰棍只要5毛钱一条,我经常看到发小拿着不知道从哪里捡的破玻璃瓶,去跟废品回收站的工作人员讨价还价。最后,兴冲冲地握着手里的钢镚,飞快地往零食小卖部奔去。
所以,这个发小,给全体师生留下的印象就是“家庭困难”、“生活拮据”、“疑似孤儿”,因此,我们平时在学校里没少给他一些特别优待——作业本、橡皮擦、圆珠笔、墨水之类的文具,我们都是连借带送地让给他用。
后来我们在高中之后就没怎么联系了,直到大学毕业后几年,我在上海出差,终于与阔别多年的发小在外滩重逢。
真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发小现在上海有四套房子,活脱脱的当地高净值富产。据说现在他们家开的餐厅,已经有了八个分店。这真的是从“留守儿童”到“魔都富产”的逆袭翻身啊。
2
“你以为我有什么过人特长?其实就是我爸来上海来得早,当时生意做得早,买房买得早,要不我一个二本文凭,能有什么职业竞争力?”发小这样说道。
“我跟你说,你们这些书生,就是读书读傻了。我也看过你们在网上发的那些文章——整天什么要实现财务自由,实现阶层提升?真是搞笑……其实能不能阶层提升,就是看运气。运气好的,赶上了时代的红利,猪在风口上都能飞起来。”
“还有我看你们这些写手大V,整天说什么留守儿童日子过得多惨多惨,其实我跟你说,让孩子‘留守’家乡这个问题二三十年前就有了,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而且,这是‘阶层提升’必须付出的代价,谁不想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养啊?可是,经济成本允许吗、时间成本允许吗?如果那时候我和弟弟不是在老家上学,而是在上海上学,那我们全家都要喝西北风了……我爸当时在上海买的第一套房子,连房贷都还不起,更别说当时上海动辄大几千的学费!”
“我爸我妈,我爷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想明白了,如果我们一家人都留在老家,过过小日子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祖祖辈辈,都将是一个四线城市的工薪阶级。所以,我爸妈说,怎么也得去大城市打拼一下,搏一搏。”
“所以,当时全家一合计,让爷爷一个老人辛苦一下,带着我们两个孩子在老家撑一撑……是的,爷爷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搭上三代人的努力才混得一个相对体面的日子——我和弟弟牺牲了童年,爸爸妈妈牺牲了家庭,爷爷更是牺牲了他本该享福的晚年……你说这个代价值不值得?”
“是,小时候我真的很恨我的父母,为什么我家明明不算穷,却偏偏要我过穷孩子一样的童年,我这个留守儿童也没少遭到同龄人的耻笑——但是,没有这些过去,我们家也不会有现在。”
“所以我说你们不要整天抱怨什么房价又高了,物价又贵了,说什么一线城市混不下去,要去四线城市过安逸生活了……我的建议是,你把牙齿咬碎了吞进肚子里,也要尽量在北上广深扎住脚跟——为什么?”
“因为你只有在一线城市稳住,你的孩子才有拼爹的资本,你孩子的起跑线才能和其他在老家的同学不一样——你现在在深圳对吧,你努力混下去,你的孩子就是深二代,你混不下去,滚回老家,那你的孩子以后就只能是村二代。”
3
“发大财,在现在这个时代,真的是需要运气的。但是,如果足够努力,混得也不会太差,发点小财机会还是不小——但是现在网上那些白领啊、中产啊口中的‘努力’都是打折扣的……整天一不顺心,就辞职欧美游;老板叼两句,就说自己压力大要得抑郁症;孩子没进贵族学校,就怨声载道药丸药丸……”
“不说别的,敢不敢像我爹娘、爷爷这样,三代人两地分居几十年,几代人甘苦共济祸福同当,一起努力拼出一个未来?而那些又想准点上下班、又想大手大脚消费、工作上受不了半点委屈、还想把孩子放在温室里供着的中产,那算了吧,还是过过小日子适合你,求仁得仁,你根本连‘努力’这个词语的边都没摸到,就不要想着什么‘阶层提升’的破事了。”
“让孩子当‘留守儿童’,这听起来很残酷,很没人情味,但是,这有时候真的是综合了一个家庭的经济情况、工作情况,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因素,经过利弊权衡和分析取舍之后,不得不做出的一种现实的决定。你说小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爸爸妈妈陪伴很惨?是,我知道那很惨,我也是这么过来的。但要我抉择的话,我宁可要一个成功但是有些疏远的爹,也不要一个天天陪着我但是很平庸的爹。这是现实,也是无奈。”
“如果我不是留守儿童,而是让爸爸妈妈天天腻着我,我今天根本没有依靠父辈积累,实现财务自由的可能。”
4
我承认,发小连珠炮似的理论,把我的三观全部震碎了。
原来,这个世界上,为了提升一点阶层地位,有些人竟然“努力”到这种程度。
我过去曾以为,“努力”就是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如果因为工作透支自己的精力甚至生命,就已经是非常不得了的“工作狂”了。
结果我的发小用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人家的“努力”,是全体家庭成员的集体“努力”,居然连退休老人和未成年儿童都毫不松懈。
我们曾以为,一个家庭,只要就业人口足够努力,就能给全家人带来一个好的生活。
结果人家是不分就业人口、退休人口还是入学人口,都各自承担起了一部分责任——除了父母足够拼命之外,还要孩子甘当“留守儿童”、退休老人甘当“孙儿保姆”,用长达几十年的低消费、低质量生活,来为事业成功进行铺垫。
他们这样的“努力”方式,按照当下的主流舆论,肯定被批为“灭绝人性、漠视老人和儿童权益”,但是,这恰恰已经是二十年前的“留守儿童”们,阶级跃升,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所必需承担的代价。
原来人家是用这种方式“拼爹”、“啃老”的——富二代拼爹靠的是父辈的财富、身份和光环,而穷二代的拼爹方式,就是靠一个更加勤劳、更加节约、更能为后代吃苦的爹啊。
5
留守儿童,更多地把“阶层提升”所需要的痛苦和代价,前置到了童年阶段。他们早早就承受了贫穷拮据和父母分离之苦。而那些“正常家庭”的孩子,可能拥有相对物质更宽裕和精神富足的童年,但由于父辈没有在大城市奋力拓荒,缺乏当地财富和当地人脉的历史积累,这些“正常孩子”等到成年之后才来经历打拼的艰辛,也很难超越父辈的阶层天花板。
现在网上那些“我爸妈为什么没有在北京给我买一套房”、“凭什么深二代靠父辈资源就混的那么好,我却不行”的抱怨,多半就来自于职场受挫的“正常家庭”的孩子们。
他们的父辈既没有努力投胎成一线城市土著的逆天运气,也没有努力跻身一线城市的拓荒大军,却又垂涎着富二代嘴里的金钥匙——其实这没有什么不公平,说白了,人家是用两代人、三代人的接力爬升到那样一个阶层位置,而你才刚刚起跑,怎么能跟人家比。
也有人会说,我也认识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爸妈也没发财啊。
当然,我发小父母的“成功”经验并不是普适性的——并不是每个牺牲了家庭生活质量的奋斗者,都能如愿以偿地飞跃阶层龙门,人生的取舍和权衡,永远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
“阶层提升”也不是所有人的终极目标——有些人的人生就是把存款挥霍殆尽,图求更多的“人生体验”和“见见更大的世界”;有些人想要的是“现世安稳”、“家庭安稳”、“工作安稳”,只想用中等程度的努力和代价,换取一个中等质量的人生;而有些人宁可牺牲一部分家庭安稳和天伦之乐,也要攀登事业巅峰……
总之,任何抉择都是有得有失、有利有弊。这个世界,冥冥之中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取得”和“舍得”大致是保持平衡的。
所以,你要是想回到四线乡村过上闲云野鹤的日子,就不要顾虑20年后你的儿女们会不会怨愤“我爹妈当年怎么没在大城市给我买套房”?然而,你若是想分配更多的精力在事业上,给儿女们留个体面一点的起跑线,就得承受儿女们“为什么爸妈平时都没什么时间陪我”的指责。
北上广深混不下去所以回三线城市?也许每一个正在一线城市疲于奔命的加班狗们,内心都无数次闪出过这样纠结的疑问。然而,回到三线城市,沉重的生活负担是可以卸下了,但你的子女,却又把起跑线挪回到了和父辈们一样的历史起点,你没有给你的后代们任何资源积累和人脉积累,阶层跃升的“代际接力赛”,你这一棒相当于完全没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