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嘴脏话却告诉我们一个被遗忘的中国

《二十二》之后,Sir最期待的国产纪录片是——

《方绣英》

它记录了身患阿尔兹海默症的67岁老太太方绣英,生命中的最后10天。

在不久前洛迦诺电影节上,它摘得最高奖,金豹奖。

题材、奖项,倒不是Sir看重的。

Sir最欣赏的,是它的导演,王兵

其貌不扬,气质也不文艺。

还起了个容易被忽视的名字,长了张容易被忽视的脸。

(……也难怪你不知道他。)

但他确确实实是一位有才华、有视角的创作者,也是一位被大多数人忽视的中国纪录片导演

提到他,总是不能免俗地,说到多年以前,他那部牛逼闪闪的处女作——

《铁西区》

海报上的确看不出什么鸟……但它绝对算得上中国最好的纪录片之一

在当年由于题材敏感,曾一度国内被禁。在法国、葡萄牙、日本等各大电影节,它都拿过最佳纪录片。2014年,英国电影协会评选影史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铁西区》入榜,位列17

《纽约时报》这么评价:

以一种惊人的直观方式,记录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苦痛转变

翻译成人话就是:

中国曾有这样一拨穷人,生活在被大时代抛弃的角落。

估计如今相对富裕的我们,看《铁西区》多少会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真的吗?)。

也正因如此,Sir觉得有必要重新提它。

不是怕你忘。

看它,不是中学老师口中单纯的忆苦思甜,而是一种对未来趋势的警醒:

你现在富,也许不是因为你有多聪明,而是时代给了你这个资格。

更何况,再上升的社会,也总有被人遗忘的惨痛角落,而他们,不应被忽视。

知道你怕闷,今天Sir陪你一起看。

别怪Sir多事,因为没Sir带着,你十有八九会看到崩溃——

首先,冗长

《铁西区》全片时长,9个多小时。

分为《工厂》《艳粉街》《铁路》三个部分。

Sir是上大学时候看的,老实说……当年真没看完。

更别提年轻的Sir,还是个爱电影的——要是这么算,当年看完的人,少;此后看过的人,估计更少。

而影片的原始素材,更多达300小时,如果一天看10小时,你要看上一个月(如果有这样的导演朋友喊你看片,要紧肾前去)。

即便导演王兵本人,也只完整看过一遍。

其次,真实

1999年底到2001年中,《铁西区》的拍摄周期长达18个月。

这18个月,王兵吃在铁西区,住在铁西区,跟工人一起上班,和无业游民一起厮混……

可以说,王兵以一个幽灵的姿态,完全融入了铁西区。

工人把王兵当朋友,把摄影机当空气。

毫不避讳地在镜头前面暴露身体……

当然,也暴露心事。

这份真实,让《铁西区》不仅成了一部优秀电影,更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正如豆瓣网友@这个杀手非常冷评价:

这个片子是无价之宝

再次,它。好。残。酷。

铁西区位于中国沈阳,是中国最老、最大的工业中心,曾经鼎盛一时。

但九十年代初期,国企开始衰退;1999年末,铁西区的工厂,开始一家接一家地倒闭。

《铁西区》就记录了时代的洪流下,一批悲哀而又无力的工人群体。

导演这么描述他的电影:

曾经有一群人,为了创造一个新世界而付出了一切,他们最终失败了……

工厂

影片开始,五分多钟的长镜头。

火车头视角,穿过厂区、平房,被大雪覆盖的铁轨,和泥不拉几的街道。

是对铁西区的扫视,更是一种进入。


工厂,是铁西区的核心,衰败也从那里开始……

沈阳铸造厂

1999年底,倒闭前夕。

厂里已没有什么正式员工,只剩下一批临时工。

大家知道厂子快黄了,成天在休息室打牌、下棋、赌博。

工头开个会,嘱咐大家注意安全,千万别在最后这会把小命给丢了。

然而他们在车间干活,已经是拿命换钱——

因为车间里的铅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百倍。这些劳作的工人,每年要到医院“疗养”,注射一种能去除体内铅成分的药剂。

但副作用,是同时杀死体内的有益细胞……

2000年6月,镀铅工杨师傅才进疗养院的第一天,就在河边捕鱼淹死了。

工友对着镜头笑嘻嘻地说:

头一天来的,第二天就走了……

生命的丢失,变得司空见惯,轻如鸿毛。

这是杨师傅最后一次进疗养院,也是所有工人的最后一次。

2000年8月,沈阳铸造厂破产。

沈阳钢板厂

1943完工,当时雇用了6000人,最初是给日本帝国主义军队生产刺刀。

1997年,沈阳钢板厂倒闭。

工厂的传达室,有几个下岗职工还在扯着淡,抱怨拖欠的工资。

其中一位工人,打开了话匣子,镜头面前说起了他的特殊爱好:

我这一辈子,不怕你笑话,别的毛病没有,就好搞破鞋。

下岗女工,不少都做了小姐。

20、30块钱一次,不着罪,还享受。

现在社会就这样,逼的……

沈阳电缆厂

1934年建成,鼎盛时,最多曾雇佣12000个工人。

可到了2000年初,厂里只剩几个工人。

办公室里坐着几个中年妇女,无所事事地谈论新做的头发,试穿织好的毛衣,等着去饭店庆祝新年。

饭桌上,厂里的领导,大谈转型、独立、国营变民营。

一位大姐高兴地在饭店里唱起卡拉OK,是一首当时脍炙人口的进步歌曲。

濒临破产的铸造厂,早早破产的钢板厂,尝试转型的电缆厂,三个不同阶段的工厂,拼凑出铁西区坍缩的曲线。

2001年,3月30日,铁西区的工厂被拆毁。


艳粉街

艳粉街,是铁西区的工人生活区。

传说清朝时,这里盛产化妆用的胭粉。而如今……到处都是垃圾堆。

垃圾堆旁边,永远站着一群百无聊赖的“工二代”,不上学、没工作、没钱。

十七八岁的年纪,一无所有,不过至少还有一点点,爱情

王震,花了三四天憋出一封情书,净是错别字,遭到群嘲。

寄出去后,一直没回音。

小白,在街上追喜欢的姑娘搭讪、表白,当场拒绝。

一脸尴尬,却故作潇洒,仰天一首流行金曲:

对于你的名字,从此不会再提起……

抓不到爱情,没关系,年轻人,还有一点点理想

片中有个场景是这样的:

两个男孩坐炕上唠嗑,其中一个学了汽工,刚毕业。

问他学了啥,说啥也没学会。会换个轮胎吧?不会。以后干啥?不知道。

另一个男孩就骂他:

理想都没有,跟我一个x样。

他马上回怼:

啥理想啊?当饭吃啊?

没理想也不要紧,好歹还有个房子

2000年9月,铁西区召开拆迁动员大会。

艳粉街的小平房,都要拆。

国家是有补助,但要先住大房,得额外补钱。

孤儿曲健,未满十八,父母双亡,没一分钱。

他坐在地上,发愁房子拆了后,去哪住。

王震的奶奶,在被掐了电、点着蜡烛的屋子里,对镜头说:

这你说穷嗖的也没有对象,搁啥给人家啊?哎呀,我孙子都苦难,我老可怜他,这赶上动这个迁,跟逼命似的。

铁西区的没落,不光切断了工人的出路,也扑灭了下一代的希望。

《艳粉街》的结尾,一个少年,站在大雪之中。

四围,是被拆的残垣断壁,但其中一些还有人住。

少年对着摄影机,面无表情,眼神空洞。

明明是在看,好像又什么都看不到。

铁路

铁路,是铁西区的主要交通系统。

穿梭往复,连接工厂与工厂,连接工厂与生活区。

火车头里,经常坐着一个司机和几个线路修理工,比那些下岗的工人境遇好点。

但每天,也是一样的打牌、赌博、扯淡。

《铁路》主要记录对象不是他们,而是铁道边一间小屋里,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子。

,老杜

没个正经职业,以在铁路边捡煤、偷煤为生。

一袋煤卖20,一天能捡三袋,收入不输给工人。

老杜媳妇呢,十几年前就跑了。

旁人问他这么多年怎么也不找个相好?

老杜说,不找了,我也不行啊,我阳痿。

几天后,老杜因为偷煤,被铁道派出所抓了进去……

,杜阳

跟他爸一样,无业游民,每天在家听音乐,玩狗。

二十好几了,跟老杜睡一张炕,一天也离不开他爸。

老杜被抓,把杜阳给急坏了,焦躁不安

把家里相册翻出来,对着镜头介绍自己的家庭。

说着说着,泪就流下来了。


就这样一对父与子

老杜最终还是被放出来了。父子团聚的那晚,杜阳喝醉了酒,对着老杜拳打脚踢,埋怨老杜心里不惦记他。

老杜把醉酒的杜阳背回家,哄他睡着。

借着昏暗的灯光,老杜开始对着摄影机,说出心声:

人活一生啊,孩子,不容易。

老杜再也不敢捡煤,和杜阳都在机场找了工作,收入颇丰。

在Sir看来,老杜的故事,颇具讽刺意味。

身处边缘的他,从铁路跑到机场,某种程度顺应了时代改变的潮流,于是也就改变了自己的小命运

当整个工人群体在绝望线挣扎,老杜的日子却过得越来越滋润。

那年春节,老杜盖了新房,买了大哥大,还给杜阳找了一个小妈。

这部分结尾,老杜坐在炕上叼着烟,擦着鞋,嘴里叨叨着:

哎呀,我CNM的。

这句粗口,说得跟屁一样轻。

他肯定说不清,自己在抱怨什么,还是在慨叹什么。

但Sir听懂了——这是老杜,乃至整个铁西区,对现状和未来做出的最无力的小反抗。

冗长、真实、残酷。

《铁西区》用一种完全不在乎观众感受的方式,述说了时代和体制面前,一个身处下沉中的群体感受,是多么“小”。

你可能会说,《铁西区》的遭遇,似乎只来自那个特定的年代?

可影片第一部分《工厂》中的某个细节,分明又那么熟悉——

工厂休息间,桌上的收音机播放着:

更多高科技的公司将在市场上市,科技版块和网络版块将会合资……

一群工人瘫坐在周围的椅子上,没有一丝反应。

时代的上升总是相似的。

每个人们口中传诵过的好时代,都有所谓的“大时代脉搏”在跳动。

越上层的人,越具备财富、资源和知识竞争力,总是努力贴近它,追求趁势而生的机会。

越处下层,则越茫然。

可铁西区真的一直是下层么?

不,他们也曾是“新时代”的宠儿,只是时过境迁,他们掉下去了。

所以看《铁西区》,你不必慨叹自己命好,你可能只是比他们,更贴近此时罢了。

反而,看彼时铁西人的遭遇,应该榨出我们自己“皮袍下的小”

小,其实是共性。

我们奋斗,我们挣扎,我们追求小生命,小爱情,小理想,小房子,小日子……

我们偶尔也有一些,小反抗

这些共性,也许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我们要看《铁西区》《二十二》或者《方锈英》,为什么要看这些可能有点闷、有点沉重的现实电影。

因为这就是一种必须的关注,是在你繁忙的生存间隙,偶尔抽身,注视一下身处同时代的,其他人。

因为沧海桑田,生老病死,我们总会成为某一种——

“其他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伍迪爱伦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311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39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671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52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5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3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40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7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66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3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3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01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5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5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5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97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86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