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国家都有这样一个习惯,一个女人嫁人后就冠上夫姓,以表示自己对丈夫的爱情与尊重。
在中国的民国时期也有这样一个女人,她在丈夫去世后冠上夫姓,但这不是为了守护贞节,而是纪念心爱的人。
这个冠上夫姓的女人叫张荔英,她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她是民国奇人张静江之女,她的人生原本应该一片坦途,可她却选择了另一种人生。
张荔英是标准的千金小姐,可她执意要嫁给比自己大31岁的外交官,在丈夫去世后,又冠上夫姓改嫁,把自己的人生演绎成一段传奇。
1906年,张荔英出生在浪漫的法国巴黎,她的家境非常的殷实富裕。
张荔英的家族是"南浔四象"之一的大家族。
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只小金狗"。
这里面的"四象"指的就是的张家,由此可见张氏家族势力强大,富可敌国。
张荔英的父亲张静江行侠仗义,热心公益,声名远播。
张静江思想颇为进步,他在结识孙中山后,就提供经济,支持其革命事业,因此深得孙中山的赏识。
大清灭亡后,军阀割据,连年征战,祖国大地,哀鸿遍野。
为了躲避战乱,张家人辗转来到了法国。
张荔英的母亲姚蕙,是一位名门闺秀,精通琴棋书画,在文学上有着非常高的造诣。
俗话说得好,世上什么都可以选择,唯有出生不能选择。
张荔英出生在这样一个富裕开明之家,是她一生最大的幸运。
张静江儿女众多,张荔英是他第5个孩子,但这位父亲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他对每一个孩子都一视同仁,绝无偏心。
张荔英聪明伶俐,醋爱绘画。
张静江见此女具有绘画天赋,便特意请来一名苏联教师,悉心地教授她绘画技巧。
年幼的张荔英常常沉浸在绘画创作中,她立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张荔英先后在巴黎和纽约读完了高中,在1926年她又进入了纽约的艺术学生联盟,在那里进修了一年后,又回到了巴黎的克拉洛西美术专科学校,接受专业的美术训练。
要强的张荔英在校期间成绩优秀,深得师生们的喜爱。
1930年,24岁的张荔英首次参加了巴黎秋季艺术沙龙国展览。
张荔英高超的绘画技巧让她的作品多次入选独立艺术家沙龙和杜勒利沙龙,受到了众多画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张荔英的绘画风格获得了巴黎人的一致好评,甚至连巴黎的第如迭坡美术馆都收藏了一副她的作品。
在30年代的巴黎中国人的绘画作品要被认可简直不可思议,更何况还是一个女画家,张荔英的绘画功底可见一斑。
出众的容貌,过人的才华,显赫的家世,让张荔英成为了众多男人的香饽饽,大家纷纷猜测到底哪位幸运儿能够抱得美人归呢?
其实在张荔英的心中早就有了人,他是一个外交家,他的名字叫陈友仁。
陈友仁1875年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他的祖籍是在广东。
陈友仁的父亲曾是广东一个城镇里的木匠,因为战乱,逃命到了香港,后来又几经辗转移居到了西印度。
陈友仁的母亲是深圳人,她勤劳能干,是个贤妻良母。
陈友仁的父母在当地开了几家小超市,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家底逐渐富裕起来。
虽然陈友仁全家在印度过得不错,但陈友仁父母依然热爱自己的国家,时刻思念着远方的故土。
“宁贪故国一寸土,莫恋他国万两金。”
陈友仁的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告诉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力争上游,做一个优秀的中国人。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年幼的陈友仁虽然没有到过中国,但对自己的祖国充满着向往。
1898年,陈友仁毕业于西班牙港的圣玛丽学院。
在当地有一位著名律师非常欣赏他的才学,于是便收他做了学生。
陈友仁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在长达五年的时间内,他相继获得了初级律师、公证员的资格,成为了当地第一位华人律师。
陈友仁学有所成之后,建立了律师事务所,不久就因为才干出众,诚信可靠,获得了客户们的信赖。
在当时,大部分华人和印度人都成为了陈友仁的长期客户,陈友仁也渐渐地声名鹊起,才源广进,甚至还拥有了一套别墅。
在这个时候陈友仁不仅事业得意,还迎来了自己美好的爱情。
在印度,陈友仁与同为华侨的梁玛丽结为夫妻,并且还有了自己的孩子。
本来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但是在1911年,陈友仁前往伦敦度假,在那儿重逢了自己的好友菲利普·陶和伍连德博士后,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陈友仁在朋友的口中得知,现在的中国连年混战,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富有爱国情怀的陈友仁不愿在异国独享太平,他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即飞到自己的祖国。
思国心切的陈友仁在匆忙中给妻子留下了一封信,独自一人离开印度去了中国。
在中国陈友仁遇到了孙中山,他们结为了知己好友。
为了能够改变中国不幸的命运,陈友仁决定跟随孙中山闹革命。
虽然陈友仁在1918年才开始追随孙中山,但他凭借自己出众的外交能力,得到了孙中山的绝对信任。
在此期间,陈友仁不但代表孙中山参加了"巴黎和会",还从此成为了孙中山的外交顾问,陪着孙中山参加了多次国际会谈。
陈友仁能言善辩,机智幽默,政绩斐然。
在当时“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下,陈友仁在第一次担任广州外交部长期间,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逼得英国多次与之谈判。
陈友仁在任职武汉外交部长时,更是凭借着自己的才能成功收回了汉口、九江租界。
这是中国第一次通过外交途径,在废除不平等条约上取得了胜利,在当时被人们称为“陈友仁时代”。
正当陈友仁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外交事业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让他的心一下子陷入到痛苦之中……
1926年,陈友仁的结发妻子梁玛丽病逝……
为了缓解自己的丧妻之痛,陈友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中,他要在忙碌的工作中忘却悲伤,忘记苦闷。
原以为自己的一生心止如水,谁料想1930年的一次偶遇,让陈友仁的心又开始活动了。
1930年,陈友仁遇到了张荔英,一个小他31岁的女孩子。
陈友仁因为公务去往巴黎,在那儿,他应邀去参加了一个画展。
也就是在这个画展上,陈友仁遇见了正在准备自己画作的张荔英。
那个时候的张荔英过得并不顺心,当时巴黎对亚洲女性有着很多偏见,张荔英害怕自己精心准备了大半年之久的画作,得不到巴黎业内人士的赏识。
陈友仁佩服张荔英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常常鼓励她不要气馁,这让张荔英打心眼里感动。
在交往的过程中,张荔英慢慢地被陈友仁的风度与学识所吸引,当她得知陈友仁不幸丧妻的事情后,更是对这个男人充满了怜惜与敬爱。
他们常常走在巴黎街头,互相安慰,互诉衷肠。
陈友仁渐渐地也喜欢上了张荔英,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第二春,但一想到自己的岁数,顿时感觉忐忑不安。
男女双方相差31岁,如果结为夫妻,是否合得来,这世俗的眼光又将如何看待此事呢?
张荔英并没有那么的顾虑,她是个敢爱敢做的女人,她既然认定了陈友仁,那一切的麻烦都不算什么。
于是,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张荔英与陈友仁结为夫妇。
张荔英的父母一向开明,只要女儿喜欢,他们也没有意见。
有如此开明的父母,实乃人生之幸也。
婚后的张荔英与陈友仁夫妻恩爱,相濡以沫。
张荔英在结婚之后,依旧专心于自己的绘画事业,但不同的是,这一次她多了一位御用模特,她的丈夫陈友仁。
张荔英为陈友仁画了许多肖像,这其中有他在读书的;有他在写作的;也有他在浇水的。
可以说,张荔英用绘画记录了丈夫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
夫唱妇随,天作之合,你情我愿,共谱爱曲。
陈友仁对张荔英极尽包容,如父如兄,他们一起走过了很多风风雨雨的日子。
到了后来,因为工作需要,陈友仁带着张荔英暂住香港。
1941年,香港沦陷了……
陈友仁与张荔英平静的生活被无情地打破了,战火已经蔓延到了整个香港,夫妻俩被日军胁迫迁居上海,开始了长达了几年的软禁生活。
在软禁期间,原本身体不好的陈友仁更加虚弱,尽管张荔英终日守在丈夫身边,衣不解戴地照顾着他,但是他们分别的那一刻还是到来了。
1944年,陈友仁带着对祖国的担忧,对妻子的不舍遗憾病逝。
丈夫去世后,张荔英依然被软禁着,直到抗战结束后才被释放。
获得自由的张荔英悲伤无助,丈夫已经不在了,家族也败落了,真是物是人非,繁华落尽。
“陈友仁,我亲爱的丈夫,从此以后,我也姓陈了。”
为了纪念自己的丈夫,张荔英冠以夫姓,以寄托思念之情。
冠以夫姓的张荔英移居新加坡,成为了"新加坡六大先驱画家"之一。
在新加坡,张荔英遇到了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她选择了改嫁,但仍然姓“陈”。
斯人已去,思念不绝,纵有新欢,不忘旧爱。
一个人不必为死去的爱人一生等候,他可以再次寻觅新的人生伴侣,只要心中时常记得这个人,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情了。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㚥):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