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世上,想要得到尊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我们伪装的样子真正成为现实。
——苏格拉底
亲爱的书虫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共读《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第七个主题: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件事情,一辆宝马车的后视镜被撞坏,车身多处刮伤。
看着爱车被人为弄成这样,车主恼火不已,正在车主打算报警的时候,却发现了一封留在门把手内的道歉信。
原来是一个还在上学的男孩骑车太快,不小心撞到了宝马车,在道歉信内,还附带着男孩留下的靠打工赚来的几百元钱,用以赔偿。
虽然宝马车的维修费经过评估,需要花费上万元,但车主不但不责怪孩子,反而感动于孩子敢于承担的勇气,而且他还希望自己能找到男孩,资助这个勤工俭学的孩子,仅自己的力量帮助孩子完成学业。
毫无疑问,面对错误,我们更愿意原谅那些有责任感的人。
责任感在这个世界上变得越来越稀缺,也变得越来越珍贵。
逃避责任,固然能让犯错的人暂时躲避了惩罚,但心灵的拷问会伴随着我们,使人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
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伪造事实,对人撒谎的行为。在歪曲过程中,孩子学会分别想象与现实的区别。当然,孩子也开始学会用谎言,来逃避一些说真相需要承担的后果。
诚然,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那么面对孩子的撒谎行为,我们该如何做呢?
有这么一个严厉的父亲,他对孩子的品格要求很严格,那天孩子把学校上体育课用的乒乓球拿回了家,被父亲罚站在家门口。
其实,父亲对乒乓球的来源是心里明白的,他就是希望孩子能主动承认错误。
可谁知,孩子罚站归罚站,最后却倔强地不张开嘴说话,甚至连晚餐也拒绝吃。
可以说这位父亲是爱之深恨之切了,但是任何问题都需要恰当的方法去面对,即使是成人犯了错,也应当由警察去处理。
所以做父母的我们,并没有判决孩子错误行为的权利,这位父亲通过让孩子在人前罚站的方式,达到让孩子产生羞愧感的目的,恐吓孩子不承认错误就要一直罚站,都是不可取的。
效果也显而易见,孩子产生了防卫心理,始终不开口认错。
作为家庭“船长”角色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让孩子从父母正向的价值观中,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再则,鼓励孩子诚实,比恐吓孩子承认错误更有效。
比如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华盛顿小时候砍倒了樱桃树,他敢于承认了错误,并得到了表扬。
如果父母能让孩子认识到,诚实是一种优秀的品质,而不是诚实会换来对他自己不利的结果,如此,孩子才会更容易承认错误。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职场中,如果有人犯了错误,会假装沉默,如果领导没有批评到自己头上,就不会认这个错误;
他甚至寄希望于自己的组长能代替他承担错误,这样的人,是没有担当的,公司也不会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最后,他只能看着替自己承担责任并做出弥补的组长一路高升,成为公司的二把手。
而他自己,还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员工。
我们常常会把成人在工作上犯了错误,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定义为严重事件,因为承担这个责任需要背负巨额债务嘛!
但是,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如果犯了错误,严重的程度不亚于摧毁一个人的前途。
那些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好玩,使用暴力或者猥亵另一名同龄人的行为,足以摧毁被施虐者的人生。
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对不起”,都能换来一句“没关系”。
我们鼓励孩子承认错误,并不意味着孩子的错误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希望孩子敢于承担责任,并不是逼迫孩子说出那三个字,有些孩子在被父母逼迫认错的时候,会满脸不在乎地说:“对不起,行了没!”
简直是理直气壮,典型的口服心不服。
苏珊给出的建议是:想要孩子真心实意地道歉,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接触到另一颗受伤的心,才能让他们思考自己恶劣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当一个人在道歉的时候说,对不起,我打你是因为你先如何如何……这样的道歉是没有意义的。
首先反省自己的行为,不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才是道歉的正确打开方式。
其实,用感同身受的话语去道歉,父母在向孩子道歉的时候,也会起到示范的作用。
比如:“刚才妈妈凶了你,你一定很伤心。”如此,孩子才能明白,你和他是感同身受的,他的委屈你是看得到的。
而孩子自己,也需要用同理心的话语去表达:“对不起,我刚才打了你,你一定很痛。”这样的道歉才能说到对方心里去。
第三步,告诉对方,我们对自己的错误行为的感受,并表达改正的意愿。
如:父母对自己凶孩子的行为表示自己失去了理智,并告诉孩子你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会如何做。
第四步,可以问问对方,希望自己怎么做,对方才肯原谅自己。
当然,我们也不需要纠结于孩子口中“对不起”这三个字,因为还有比这三个字重要得多的,就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弥补。
有些父母对待婴儿期的孩子,会比较纵容,比如,抱着孩子的时候,总是喜欢让孩子拍打自己的脸,婴儿的手肉嘟嘟的,打起来也没有什么力气。
可是这样的纵容,会让孩子认为,打人是正常的,直至孩子上了幼儿园,会变成一个充满攻击性的孩子。
也有父母会沾沾自喜:“这样的孩子,去外面才不会吃亏嘛,打别人,总好过被人打嘛 !”
其实啊,如果你真的这样想的话,那就错了,且不说孩子打人的行为不对,孩子最大的快乐,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相反,孩子最大的快乐,来源于同龄人的友谊。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很多朋友,就不要再抱有怕孩子吃亏的想法。
另一些父母就比较有心了,婴儿虽然力气小,可抓东西的手劲可不小,我想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体会过被孩子抓头发的痛苦。
那有些父母,就会制止孩子的行为,还告诉孩子,这样很痛,需要他吹吹气,才不会痛。
这个吹气的过程,就是孩子弥补自己错误的过程,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父母教会孩子同理心,孩子才会学会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弥补。
用苏珊的话结束今天的早读:我们迷失方向时,如果能承认错误,而不是为自己辩解或指责他人,我们会产生一种深深的自由感。
学习了今日共读,你收获了哪些?你想做出哪些改变?强烈建议书虫们将今天的学习心得分享至下方评论,与书虫们一起交流,共同进步!书虫们的每一条评论,我都能够看到,虽然不一定在第一时间回复但一定会给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