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读《瓦尔登湖》4-6章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瓦尔登湖》,今天我们一起共读三章。这三章的标题分别为《声》、《寂寞》、《访客》。
还是先来带大家综述一下这三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声,延续了上一张对于阅读的思考,大自然的一切发声,都像是一本有声的书籍。上一章里,梭罗在讨论何为值得阅读的书籍时,提出了,越是存在时间久远的文献,越是值得阅读,因为,时间会替我们逐渐筛出何为经典,何为糟粕。而自然的万物之声,来自于最本源的状态,历经了万亿年时间的洗礼,怎么不能称之为最好的读物呢?
第五章讲到了寂寞,这个词无论在现代还是古代都很常用且充满悲伤。对于独自隐居湖畔的梭罗,这个词似乎不可避免。梭罗在这一章里利用空间距离和心灵距离做了对比。也用了宇宙星球间的距离和地球人类间的距离打了比方。孔子说的对:“德不孤,必有邻。”相比于廉价的社交,也许真正打动人的,正是这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超然与洒脱。与湖为邻,与鸟为朋,与微风为友,怡然自得,又何来寂寞?
第六章说的是访客,在我读来访客这一章并不是为了解释上一章的因为有访客而不寂寞,而是在向我们阐述识人和交友的真谛。他用了这一章近一半的篇幅讲了一个伐木工的故事。通过动作和谈话,告诉我们这个伐木工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如何契合于与他所提倡的生活态度。梭罗毫不掩饰他对谦逊和质朴的赞赏。也十分直白的阐述了他不喜欢的其它访客的傲慢和自以为是。
以上,是这三章内容的概括,阅读原著会帮助大家在细节方面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悟。下面我还是先来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思考。
自然之声能给我们的,其实并不比书中读来的少。我想这也是练瑜伽的时候要辅助以自然万物之声的原因,聆听和领悟天地灵气,本来就是让心归于平静的最好处方。所谓的乐理治疗失眠,我想也大概正是如此了。另外,在阅读作曲家传记的时候,也发现过很多知名的作曲家都是从大自然里找到的音乐灵感。大简很多时候胜的过大繁。昨天读到了沧海一声笑成曲时的背后趣事。黄沾受命为徐克的电影《笑傲江湖》谱曲,一连写了六稿都被徐克否了。心里郁闷的同时,不断翻阅古书寻找灵感。在《乐志》中有一句话拨动了他的心弦,“大乐必易”。于是就选用了最易得方式,将“宫商角徴羽”反弹,果然大气恢宏,婉转悠扬。万事万物,本质相通。
在声那一章的结尾,梭罗用了这么一句话:“大雪中既没有路通到前庭的门——没有门——没有前庭——更没有路通往文明世界。”我随后也翻阅了英文原本,对这句话的翻译,我也比较认可。文字在表达意图的同时也在表达着情绪。虽然梭罗本人在寂寞这一章里写到,在他两年的隐居生涯里,仅仅有一次产生了寂寞这种悲伤的情绪,且仅仅持续了一个小时,就在随后而来的绵绵细雨中,通过与森林的声音对话的方式,回归了安静而平和的心态。但是我却觉得梭罗在这个事上说了谎。起码在他写下声这一章最后一段的时候,他感受到了来自抛弃文明世界所带来的恐惧,和独自局限于此地的孤独。我想那时,他一定是没有发现知己之人,或有趣之事。中国也还有一句话叫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因为肉体的亲近才不寂寞。而是因为精神的共鸣才互为依靠。所以当年一句寂寞是一群人的狂欢引来无数人的点赞和转发。我们是群聚而居,但是,如此就不寂寞了么?寂寞与否不在于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只在于内心是否富足而充盈。
世上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待客之礼,刚开始掌握的时候觉得自己学习了十分了不得的技能,可以被称作是一个文明人,可以融入大人的社会。可是在见过了笑里藏刀,明褒暗贬,指桑骂槐等等一切“礼貌”的手段后,我都开始怀疑何为礼貌?正如梭罗所说,世人的礼貌很多时候只是为欺骗穿上了华丽的外衣。所以他才分外推崇单纯、诚恳的灵魂。
中国的古人讲求君子之交淡如水,和而不同。大抵是因为涉及了更多的政治因素,需要互相制衡。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一直讲求入世,要以仁爱为天下百姓谋福。有容人之量,用人之道,才是帝王权术,才是为臣之德。而梭罗对此却更是不以为意,在只做好自己的前提下,他像个小孩子一样不掩饰自己的好恶,这也正是他所提倡的赤子之心,也正是他所一直提倡的至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