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就发生了我们前边提到的情况,需求的混淆,他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这段关系的问题。所以如果某件事情本身是孩子自己的事儿,却变成了你的需要,你就要把孩子要负起的责任,还给他。如果是比较小的孩子,我们可以帮他去制定一些规则,设定一些阶段性的小目标,比如他完成了作业,按时完成作业,他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奖励,他做不到就要承担什么后果,这个后果要他自己去面对。也就是他来面对他的行为的反馈,如果他做作业迟了,被老师批评了,他下次就会抓紧一点。
有时候我们如果不愿意让他拖,不想让他被考师批评,我们就一直催他,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变成了他的闹钟。假如我们换一种做法明确告诉他,以后我不催你了,如果你太迟了,我不等你作业,要是没有家长批改的话,你自己去跟老师解释。那么可能在一次两次当中,孩子可能真的会陷入到一些麻烦了,可是长时间下来他就意识到这是他自己的事儿,跟家长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他就不会再依赖家长成为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提醒者,他学会自己为自己负责,如果是更大点的孩子,我们就要看到他完全有自己的能力和打算,让他自己去掌控节奏好了。
如果你不放心,你就可以直接去问他说,你对未来具体有什么样的打算,你在学习方面有什么样的目标,你以后想做什么事儿?这样去问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把他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听上去是要给孩子一些自由,让他自己有自己的节奏,但是有些家长也会困惑,自由的度要怎么把控,比如有一个用户们平时其实给了孩子很大自由的,也没也报过补习班,告诉他学习就好。但他现在上初中了,A成绩特别差,每次都倒数,我耐着性子问过他,他说对学习没什么兴趣,对未来也没什么打算,没什么规划,我的尊重就好像变成了孩子的信任,怎么办呢?
这个案例当中的父母是很有想法的,他们试图给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但是又好像不得要领。孩子现在得到的自由有一点空荡荡的。父母的行为传递了一个想法,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被人管,但是他不被我管了以后,我希望他做什么呢?好像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们来谈一谈自由这件事情,如果我们把自由理解为没有任何人影响孩子去推动它、指引它,其实不是自由,是真空。个人其实没有办法生活在真空当中。所以我对自由的理解是家长他有对孩子提要求的自由,给建议提要求,告诉你我作为过来人的经验,这都是家长的自由,但是不是去引这个孩子必须听,孩子听了他可以不答应,这是孩子的自由家长有家长的期望,孩子有孩子的反抗,甚至两代人他们围绕孩子的发展方向,会有冲突,会有不愉快,我觉得这都是很正常不过的事儿。有一种矫枉过正的观点是说,父母就应该给孩子绝对的自由,只要让孩子学或者对孩子抱有一点期望,这就是父母在干涉孩子的人生。就像我们家孩子在上小学之前我给她选了学校,有的人就会质问我说,你不是说要给孩子自由吗?你为什么会替孩子选学校?你就应该让一个6岁的孩子自己来选,他要读什么样的小学。
可是这种很绝对的理念,他难道不也是一种干涉吗?如果我们硬要让这个孩子他自己去选择,而我们硬是剥夺他从我们这里获得建议,获得一些引导的权利,这不也是在干涉孩子的人生吗?对,这也是一种干涉,他同样也剥夺了孩子的很多可能性,是的,所以在这个地方我是有一个比较强烈的倾向性的。我的建议就是父母要好好想一想,他们对孩子究竟有什么期待,然后大大方方的承认期待。就算你不承认,其实它的影响也在那。所以像有的父母会说我不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我可以接受他考最后一名。
这个话不是在表达自己的期待,他需要想的是你在乎什么,你不能接受什么,你说我可以接受他考最后一名,那说明在成绩这个方面你是不在乎的,你是没有期待的。在哪个方面你有期待,在哪个方面你希望他做什么?我觉得这个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并且需要去承认的,我们内心的一个声音。很多父母都会说这种话,没关系我可以接受,他学习不好,这些都没有真正在表达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对吧?
然后有的父母会说,我希望他将来平平的身体健康就好,或者会说我希望他做的事情能让自己开心,我希望她幸福,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都可以,这些话算不算是在表达你问的特别好,这些新时代的片汤话,很流行,可是其实没有太多营养,它表达的是我是一个特别开明的父母,我很棒,至于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所以它们其实是让孩子找不到自己被需要的那种感觉。孩子会困惑,因为他得到的自由是一个空的东西,看上去他什么都可以做,另一方面你做什么我都不在乎,有的时候这反而会带来一种很糟糕的体验。在今天的案例里,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他每天不做别的事儿,对未来没有方向,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在挑战他的父母。
说真的吗?我真的怎么样?你们都不在乎吗?妈妈的反应是他这个样子我还是有点不能接受,我觉得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反馈,这代表他是有存在价值的,接下问题就是问妈妈,你不能接受他这样,你希望他是什么样的?他变成什么样,你就会觉得这是我更想要的一个情况,这跟一直以来大家听到的声音还是很不一样,我觉得这也是很多年轻一代爸爸妈妈很困惑的地方,就是你现在是在鼓励父母去表达对孩子的要求,对吧!可是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听的声音都是要给孩子留空间,不干涉他们自己的人生。
是这里用的词叫做不干涉,可是不干涉不代表不care(照顾)。所以我们吸收这个声音的时候,我们表现出来的状态经常就是我不care。孩子你爱怎么样怎么样吧,可是不干涉和不care我觉得是差很远的两个概念,其实我们是care的,我们在乎孩子做什么,我们在乎他,好不好。我们是有自己愿望,有自己的需要的,可是这个不代表我们要去干涉他。这里边有一个时代的背景,就是过去我们的主流文化就是去干涉孩子的选择,什么叫干涉?就是我替你选,我强制你按照我的愿望去做,你想有自己的想法不可以,我不允许,那个叫大逆不道,所以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心理学家当然就是鼓励我们要给孩子更大的空间,允许他有自己的想法。
可是我们不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你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那就不能允许父母表达他们的想法。如果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我觉得对孩子来说,包括对父母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公平。所以呼应我们今天的主题的话,其实就是虽然我们说要看到孩子的需要,把孩子的责任还给他自己,但是我们有想法和期待的时候是可以大大方方讲出来的。这是我们的需要。是的,这就是我们讲完孩子的需要之后,我们要讲的第二点,怎么来面对自己的需求。在上面这个例子当中,我建议的是家长向孩子达出你的需求是什么?
有的时候表达出来还不够,比如有的原则问题或者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事情,你需要孩子配合你,他的需求又跟你不ー样,这时候怎么办?比如说在我女儿很爱玩水的那段时间,如果我有事情要带她出门时间比较紧我就不能让她慢吞吞的洗手了。这就是我的需求,我要请孩子帮忙配合我。我就用请求的语气跟她说,请你帮爸爸一个忙,快点,好不好?如果她不答应,我还会给她一点好处,我说你要是能快一点洗完的话,下次洗手的时候,爸爸帮你把这个水变成蓝色的我就会想各种办法来诱惑她。
这样一种方式其实就是跟她商量去合作的种方式,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这点。当我们发现孩子的需求跟我们自己的需要不一样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就会有一个想当然的念头,说他应该快一点,这个念头说的是我需要的事情就变成了别人理所应当要做到的事情。如果要是有这种想法的话,你就会给自己找很多不痛快,因为如果你用种很不耐烦的语气,比如说你直接催他快点我要出门了,那孩子玩得正开心,他理都不会理你,那时候我们就会很烦躁,还有可能跟孩子吵起来就会闹得很不愉快,或者我们在家工作,孩子在旁边吵,如果我们直接跟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吵,没看到爸爸妈妈在工作吗?你安静一点,大部分的时候这样讲是没有用的,孩子还会继续玩他的,你被烦得不得了,这是你的事情。
你可能会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但是对不起人家凭什么要为了你的要求服务,如果你看到想让孩子安静一点或者快一点,这是你的需求,你要为此买单,你就会考虑我要怎么请孩子帮我一个忙。这时候我们就会跟孩子商量说,如果你安静半个小时,我就给你讲一个故事,孩子可能就会讨价还价,说一个不够,你要讲两个。OK问题解決了你看即使需求不一样,我们跟孩子之间还是可以合作,所以不是没办法,我们是能想到办法的。办法是小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得愿意想办法,能让我们迈出这一步,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心态。
当孩子不配合的时候,我们得去想孩子他要什么?我们积极的想办法去跟他合作,而不是想当然的觉得他就应该满足我们。拥有了这样一个心态,你就能找到很多的办法,既可以满足你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孩子的需要。
关系洞察:
我们今天讲如何平衡孩子想要的和你想要的。核心是在讲分清一件事情,到底是孩子的需求,还是你想让他做的?如果是孩子自已的需求,他自己就会去负责,如果是你的,你要跟孩子寻求合作,有时候你跟孩子之间的需求会混淆,比如说像把控写作业的节奏,这是孩子自己的事儿。有的时候你会揽过来一遍又一遍的催促孩子,这时候就把写作业变成了你的需求,怎么解決?我们就让他自己去掌控节奏。有的家长会担心让他自己掌控节奏,是不是什么都不管?不是,你还是可以表达你的期待和担心,这是你的需要,当孩子不配合你需要的时候,就要意识到关系双方的需求,常常是不一致的,这是一个正常现象。
你想这样,而我希望那样,这种矛盾经常会出现。面对这种矛盾,最重要的是调整我们的心态和视角,意识到你跟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人,所以永远都不要去想,他怎么可以跟我想的不ー样,肯定是他有问题。这种心态下你就开始批评、指责、抱怨,双方都会叫苦连天。你換一个视角想一想,他的需要跟我的需要不一样,这很正常。我们知道他需要什么,我们就可以跟他去谈合作。
谢谢大家,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如果今的观点对你有帮助,请帮我分享给你爱的人。再见。(讲课人:李松蔚——北大临床心理学,注册心理师)
注:本文内容摘自武志红心理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