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夸美纽斯
从古到今,每一个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引发不同的思考和讨论。米切尔教授在《终身幼儿园》这本书中,特意专门开辟“论点交锋”专栏来探讨新技术运用在教育中的利弊。米切尔教授提到了两极化的两类人群,一边是被称为技术支持者的人,一边被称为技术怀疑者。当然,这两种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其实,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它给教育事业带来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广泛的。小到课堂教学,大到教育系统的日常管理无不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息息相关。就课堂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与学这两个层面上都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所以,教师或者家长运用新技术,去调动孩子们的求知热情是可以肯定的。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正如陈蕾老师在她的共读分享中针对文中米切尔教授给出的案例时所提到的,这个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快速收集PK数据并没错;但是教师在教学现场即时公开排名,错了;只做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也错了。所以,技术运用的利弊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使用技术的教师怎么操作。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技术怀疑者的家长其实更多关注的是孩子们在电子屏幕上花费的时间,比如是否会造成眼睛近视?是否会导致他们不擅长社交,影响他们运动或休闲的时间等等?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需要辩证看待的,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我不会刻意限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相反会主动推荐一些小游戏、小动画给孩子,让她参与。当然我的前提是她必须完成自己每天的学习或其他任务后,才能在特定的时间里去享受电子技术带来的快乐。所以,我相信,在课堂上,孩子们真正使用信息技术、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其实是有限的,我们完全没必要因为这个小小的使用时间而去否定信息技术能给教学带来的优势,比如完整收集每一个孩子的数据,呈现孩子的课堂思考等。
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对于教育而言,主题永远都应该是教学,技术真正的本质也应该是服务于教学,而不是凌驾于教学。真正的技术融合教学,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即让你在课堂上记住的是教学活动的本身和孩子们的收获,而不是我每节课用了什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