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最喜欢的文章用费曼读书法去读,跟以前阅读习惯产生效果对比:
这次读的是荀子的《劝学》篇节选片段,共有四段,很简短的一片小文。费曼读书法的要义就是卡住了就从头再读,直到完全读懂为止。
我喜欢读古文,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劝学篇就是这样的文字,读起来既饱含人生哲理,又美的不可方物。随便来一句都是金句中的金句。比如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等等,不知比现代的文字要高级多少倍!
许久没有读古文,上来其实是懵的,第一句就没怎么读懂。虽然我记得高中课本里好像有这一篇,于是我又从头读了一遍第一句,稍微有点明白了,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于是接着往下读,读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感觉有不太懂了,所以我又回过头读第一句,突然发现,荀子说的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己”,也就是说不可以停止学习是对君子的要求了。
在古代称得上君子的人可不多,这必是极高的要求了。
就这样读了6遍后,第一段、第二段终于有点明白了,说的意思是:君子要对自己提要求,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同是蓝色,青就要深一些;同时水,冰要寒一些。同样是木头,用墨绳和輮术来对待结果是截然不同的,用绳子来标杆是直的,用輮术就是弯的,再暴晒也不能恢复直的形状了,刀剑金属磨砺会更锋利。所以君子呢,不仅要广博的学习,还要每天三省吾身,只有这样才能足够智慧明事理,行为无过错。
这两段还是相对简单,用费曼读书法学习的效果就是,碰到不懂得地方就从头开始读,虽然慢,但理解越来越深入,就像用大水去冲破挡在路前的尘土,一点一点深入突破的感觉。
读到第三段,前面几句登高山才知天多高,临深溪才知地之深厚,闻之前帝王留下来的话,才知道学问的博大精深,不同地方的孩子生出来哭声是一样的,大了却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是教育的结果。后面一句就完全卡壳了,读不懂。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也不通。没办法又折回去从头读,20遍后有点理解,可能是说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偷懒休息,守好你的位子,做正直的人,会有后福的。读到这里还是有些模棱两可,只能去百度了这一句,原来出自《诗经 小雅 小明》。
又学习了小明这一篇,回来就明白了,荀子借了这句话说,最大的信念是尊崇守道,最大的福报是避开祸端。所以君子们要登高山,临深溪,闻先言,以接受道德教化为信条并且照着去做,才能收获不起祸端的福报。
第三段要相对简单一些,自己闭门造车不如去学习先人们的杰出成果,踮着脚尖看,不如站在巨人们肩膀上看的更高更远。站在高处向人们挥手,胳膊没长,看见的人却更多。顺势而喊,听到的声音更大。骑马的人走的远,不是因为脚的缘故,善用舟的人行的快不是水性更好,君子善于借助外物。
读到这里,我已经来来回回读了30遍,但还是感觉不是很痛快,想到我阅读的目的是完全读懂,于是又从头开始。
读了几遍后,又有点贯穿起来的感觉,君子学习不能停下来,想要像在众多木头中成为直的那一根,想要成为刀剑中最锋利的一把,就要广博的去学习,日三省自身,达到智慧明理,行动无过错。广撒网的去学习,学的是先贤们说过的话,那些才是大学问,最大的信念要是接受先人教化,才能获得福报,不会有祸端。君子们是怎么做到与别人不一样,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不费力气致千里,绝江河的呢?
君子与普通人没什么不一样,他们就是擅长借助外物,借助前人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罢了。
终于搞明白了荀子在劝什么学,以前自己读的时候,理解的意思很浅薄,以为不过是劝大家一直要学习,要登高望远,善于借助外物,却从来没有深入的理解,荀子老先生这么苦口婆心的劝大家,要广泛的学习先贤的智慧之道,并认真按着去做,每天都要自省,才能明事理不出错。
费曼读书法,真的是搞订专业的问题,我这么短的一篇小文,读了2个小时,每一句,每一段,通篇什么意思都搞明白了,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阐释,虽然真的很花费时间,但是效果也是杠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