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先来看两段文字:
那天我送孩子去幼儿园,看见教室门口有家长给老师留的字条,上面写着几个字“让孩子多喝水、多吃菜”。这父母的心情,咱能理解,不过,我觉得这个字条写得还是不好。
第一,多是多少?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老师无法执行。陌生人之间的合作,边界不清楚,是没有效果的。第二,不仅没有效果,还传达了对老师的不信任。多这么一句,老师是有挫折感的。
你别觉得我言过其实啊,假设你会开车,旁边总是坐一个人不断提醒你注意安全,虽然是好意,你也会抓狂的。所以,这张纸条如果要写,要么就写得边界清楚,比如“我给孩子带去的瓶子里,有适量的水,请老师督促他喝光,谢谢”。要么就只写五个字“老师辛苦了”。
你看,和陌生人协作要点就这么两个:边界清晰,并且足够信任。
昨天我看到一段话,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说的,大意是说,为什么有一些好的有创意的想法,都是在淋浴洗澡的时候想出来的呢?因为好的想法,如果在平时,会让我们不安的。因为它好,一定会让我们觉得以前的想法不对。所以,都被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给干掉了。
但是在淋浴洗澡的时候,头脑放松,身体放松,把身体交给劈头盖脸淋下来的水。这是心态最空杯的时候,焦虑感没有了,阻止好想法冒上来的阻力就消失了,你就显得特别有创造力。
爱因斯坦也经常纳闷:我的好想法怎么都是在刮胡子的时候产生的?道理是一样的。德波顿还说,很多大老板以为,有一个好办公室,看得见风景的窗户,有大房间、长桌子,能帮助思考。错了。
房间越豪华,你对现在拥有的东西就越珍视,就越容易为失去的东西而焦虑,真正的思考就越不会发生。
你发现了什么吗?这两段话来自于罗胖9月9日和15日的清晨60秒(点击看听语音《和陌生人打交道的两个原则》和《为啥洗澡时会有好想法?》)
如果你经常听罗胖的60秒,你会发现他经常在表达中从生活中去讲一个现象或者事,然后提炼升华出一个主题,然后再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加以论证。
提炼总结成公式就类似这样:
现象或故事+提炼主题+举例论证+总结主题=常用好表达
这样的结构,在很多的写作和演讲中非常常见,比如我随便拿一个演讲《梁植:“笨”向未来》(点击蓝色字体可以看文稿和视频)为例简单分析一下:(梁植,是2015年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这就是他的一个演讲,他还有好多演讲,可以自行搜索)
前面第一大段,都是在铺垫,从法国教授说中国人聪明这件事才开始点题,然后分别举了曾国藩和肉串老板两个例子加以强化,最后才完全抛出自己的主题:呼吁大家笨一点,同时回扣自己的标题:“笨”向未来。
当你明白这个结构(套路),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在演讲中总是在讲故事或者举例子的原因了,而生活中有些人一说话就是各种大道理,让人一听就反感,也是因为他缺乏合适的例子加以论证,会让人感觉很空洞、没有说服力。
其实,举例论证,在逻辑学里对应着一个非常常用的推理形式,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最常用的推理形式,即归纳推理,就是通过对个别现象的归纳总结,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的过程。
比如,我们说的“人都是会死的”,就是因为从古至今,我们发现无论是谁,哪怕是皇帝,最终也会死,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是“人都是会死的”。包括我们经常听到的很多道理,其实都是人们用归纳推理得出来的,比如“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坚持才能成功”,“富不过三代”等。
这里提醒一下,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一旦举出一个反例,就能推翻现有的结论。比如以前人们都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一旦发现世界上有一只天鹅是黑色的,那这个结论就不成立。因此,当我们通过一个事例或现象去得出结论时,最好不要轻易说的太肯定,最好加一些限定词,比如“往往”、“可能”、“很多时候”等(我在多维班的主题升华训练中,反复强调了这点)。比如上面的话,如果这样说:“很多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逻辑上就会显得更严谨。
如果你是我们社群多维班同学,尤其是已经闯到了我给你设置的“主题升华关”,你会理解我为什么这么重视对小故事的主题升华训练,甚至让你们花2个月时间训练这个能力。(对了,如果你想进一步深入理解“归纳推理”,可以去主题升华的入门方法关的《5.8你的主题:太绝对》中看一下,因为我放了一篇文章《归纳推理,人类最早使用的推理形式》)
在前面我们主题升华的训练主要侧重于提炼升华主题了,对于举例论证训练的比较少,所以,我现在专门做了这个“举例论证训练闯关课”,帮你提升这个重要的能力,一旦你突破了这个能力,你未来在写作和演讲中都会变得轻松很多,日常的表达更会变得游刃有余,因为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你准备好,收获这个演讲和写作路上最常用的武器了吗?让我们一起练起来吧!我给你们先设置了20个训练题,让你小试牛刀,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