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有句引起广泛共鸣的金句:“听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观念转变不等于行动转变。
一个新概念和方法先植入脑海,而后要反复练习,内化成自己的新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方法反复调整,直到融入自己原有系统。
这样,一个书本上的道理才真的成为个人的技能,进而帮助我们过好这一生。
去参观一所厨师学校,和接待老师聊天,我自己词汇量不够,只能听懂大意,于是频频看闻韶希望他帮我回答问题。
老师说,你不要看他,你自己来回答。
我硬着头皮交流,她说,你讲得很好,你应该多练习说,你最好在家里和老公说英语。
这真是一个好建议,我作为一个本科英语专业的学生难道不知道?
但是两个中国人,彼此如此熟悉,在家说第二语言,Are you kidding me ?想想都尴尬啊。
英语是用出来的,这个道理我知道10年了。
回到家我开始认真考虑和闻韶说英语这件事情,虽然尴尬但是我还是想要试试,这个道理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这10年我都不知道。
我顶着尴尬在家里说起英语,起初闻韶简直要笑死了。
我可笑的语病,只有我自己明白意思的用词,而且中文在脑袋里过一遍转化成英文表达,让我语速下降一半。
不过,意外的事情是,我开始有勇气自己点一杯咖啡,我主动申请问超市工作人员问题,我不再回避对话。
因为我和闻韶说英语,所以我的脑中储备了一些表达,因为和闻韶说英语我开始留心我不会说的词汇和句子,别人怎样简洁地说。
虽然像刚学说话的小孩儿一样,像身边所有人学习说话,但是这真得能感到进步。
闻韶也开始愿意帮助我,在家和我说英语。
于是我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发掘他用得好的词汇,然后自己拿过来说一遍,幼儿园时候不是说“跟人学,长白毛吗”,我就是这个阶段。
英语是用出来的这个道理,我知道10年,但是直到去践行,才真正理解话里的意思。听了那么久的道理,只有用了才改变生活。
看《搞定》(GET THINGS DONE)这本经典的时间管理书籍。
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制定计划要确认“下一步行动”。
这是一个新概念,意思是待办事项必须拆解成具体的动作。
这才是一个可以操作的list。
否则那些事情就会一直待在待办列表上毫无进展。
这个新概念解决了我一直以来做事拖延的问题。
我在治疗拖延的时候也尝试了很多办法,拖延有了一些改进,不过一直卡在一个关卡上过不去---列了那么多代表事项就是完不成,有时间也不想做。对自己感到非常无力,我已经详细搜集和制定计划了,可是就是完不成,怎么办?
比如一个项目:去图书馆借一本美食类菜谱。那么按照以前的方法,我就会直接把这个代表事项写进计划,然后每次看到这个事项的时候内心都感到巨大的压力,因为这个事项好麻烦啊,涉及好多动作,一时半会做不完。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先等等再做吧,于是被搁置,然后一直待在list上无法推进。
尝试了“下一步行动”拆解这个方法后,事情就有了变化。我把这个项目拆成3个动作:
1.需要先确认借什么书,要列一个书单。
2.然后在UBC学校图书馆的网站搜索有没有这本书。把有的书记下来。
3.如果有,最后去图书馆把它借回来。
这样待在我待办列表上的是这三个动作,每个动作都非常清晰,看一眼就知道怎么行动。所以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做第一步,然后一步一步推进,直到把这个项目做完,划去。
拆分项目变成“下一步行动”,这个道理确实有用,但是关键是,只有变成行动计划,代入生活应用,才会真正帮你过好生活。
一个道理进入生活,变成习惯需要一个周期,期间需要时时提醒自己。
拆书帮读书方法就是“拆为己用”,讲究在读完书后,运用书中理论制定一个新计划,把计划做成便签,贴在醒目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执行下去。
这样的方法督促了我们,让一个道理变成真实的技能。
那些读书过程中让你“啊!原来是这样啊。”的段落,如果不当时就记下来,变成计划,贴出来,用起来,多半的结果是当时懂了,之后躺在笔记上,或者忘掉了。
所以,读了那么多书,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吧。
总结一下,观念转变和行动转变是两件事情。
观念转变后要设计出行动计划,贴在醒目的地方提示自己执行。
这样你每懂得的一个道理,就能够真正让过得更好一点。
希望这个道理,能让你过得好一点。:)
写作百日计划:【79/100】
将活出想要的自己和在过程中帮助他人作为人生价值的日更少女,每周固定更新两篇书评,专注个人系统升级。希望你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获。你的“喜欢”和“关注”,是我写作路上的动力,感谢你帮助我实现在简书码字的小小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