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鉴》时,知道了查理芒格出于尊敬模仿了富兰克林的书名《穷理查宝典》。因此对富兰克林起了兴趣,这两天拿起来这本书开始阅读。
书中提到了富兰克林经历了与人辩论心态的几个阶段,甚是有益:
第一阶段,较真好胜,妙语连珠。十二岁以前富兰克林与家乡好友就开始经常辩论,虽然富兰克林才思敏捷,结果总是互不相服。
第二阶段,借力打力,自成矛盾。富兰克林读了苏格拉底之后,喜欢采用苏格拉底式的诘问,让辩论者自己出现矛盾。
第三阶段,云淡风轻,润物无声。最后富兰克林挖掘出了对话的意义,认为无论是雄辩还是反问都无助于真正的对话,而转向欣赏18世纪英国诗人蒲柏的一句话"蒲柏说得很好:你不应当用教训的口吻去教导人;别人不懂的东西,你应当作为他们遗忘了的东西提出来。"
他认为的对话意义有四种,摘抄如下:
"因此我奉劝善良的聪明人,为了不削弱他们行善的能力,切勿采取一种独断式的、自以为是的态度。这种态度总是使人起反感,往往引起别人的反对,因而使语言之所以存在的目的(就是交流思想和增进感情的目的)破坏无遗,因为假如你的目的是在要教诲人,讲话时过分自信的武断态度有时会引起反驳,因而使公正的讨论成为不可能。假如你的目的是要从别人的知识经验中吸取教训和教益,而同时你又坚定不移地表示你的意见,那么谦逊明达的人,由于不爱争辩,很可能会不屑指出你的错误,让你依然故我。同时,用这种态度,你很难希望能使你谈话的对方喜悦,或是赢得别人的赞同。蒲柏说得很好:你不应当用教训的口吻去教导人;别人不懂的东西,你应当作为他们遗忘了的东西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