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自卑女孩玛丽在邮政局里无意中撕下一页地址簿时,她不会知道生活从此变得不一样了。生活在美国纽约的“自闭症”大叔——马克思,以书信的形式陪伴在玛丽身边二十年,帮助她走出自卑的阴影,建立信心,考取大学,收获爱情,成为炙手可热畅销书作家。
然而,故事没有在最绚丽华美的一刻戛然而止。被“成功”冲昏了头的玛丽未经马克思允许,将其所患亚斯伯格症病情撰写成书准备出版,并热情的邀请马克思和她一起分享喜悦。马克思愤怒了,在回信中斥责了玛丽,并与她绝交。他不想成为将病情和自己的心路历程曝露在公众面前,更不愿意成为任人议论剖析的“名人”。马克思的反应让玛丽深感内疚并将所有待销的书籍焚毁。从此,畅销书作家玛丽如明日黄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曾经众星捧月般围拢着的人们散去,英俊潇洒的爱人离开……玛丽忽然明白,二十年来她苦苦追寻就是为了摆脱“额头上长着胎记的平凡玛丽”,可是当“平凡的玛丽”变成“成功的玛丽”时,她却面对着父母的相继离世,爱人的疏离背叛和挚友的愤怒误解。
万念俱灰的玛丽吃下大把的安眠药并准备悬梁自尽,马克思却来信原谅了她。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马克思终于不再愤怒,他主动原谅了玛丽,不仅是因为他不想失去唯一的朋友,更因为他相信“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马克思原谅了玛丽的错误,接受了玛丽的不完美,更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真正的释然了。这份释然也鼓舞里玛丽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勇气。
《玛丽和马克思》是我百看不厌的一部动画片,不仅因其轻松幽默的情节,更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值得人久久回味的故事。从玛丽和马克思的友谊中,我们看到如何与他人相处,更看到如何与自己相处。
孤独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是自卑的玛丽或是有自闭倾向的马克思。为了战胜孤独,我们面对着茫茫人海挖空心思、面带微笑、满怀激情企图找到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我们努力的收敛自己的芒刺,和一个个陌生而遥远的人相处,即使经历了他们的缺点或者脾气的“洗礼”,我们仍不断的安抚自己,为了能够拥有珍贵的友谊和爱,我们需要毫无保留的付出。可是,当我们委曲求全去寻找知己的时候,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人”——我们自己。而且更多时候,我们不仅忽略了与自己做朋友,更“乐于”和自己斗智斗勇。
我们从小获得的经验常常告诉我们,当我们战胜拖延懒惰的自己,我们就能收获成绩的进步;当我们战胜懦弱自卑的自己,我们就能长出丰满的羽翼;当我们战胜自负傲慢的自己,我们就能拥有谦虚的胸怀……仿佛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于是乎,和自己较劲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时时刻刻想着如何与自己为敌。那么,我们与自己的“斗争”一直会带来成功和快乐吗?
当别人弄潮商海而“我”在立足平凡,当别人在精心打扮而“我”素面朝天,当别人娱乐消遣而“我”在埋头苦读,当别人在环游世界而“我”在原地守望……“我”会不淡定,会蠢蠢欲动,拼尽全力把自己改造成别人期望的样子,强迫自己做不喜欢做的事,用别人的方式让自己活下来。如同玛丽一样,经历过一顿横冲直撞的热闹或成功之后,看着镜子里满脸倦容、茫然若失的“我”,这个人还是我吗?如果当热闹和成功忽然转身而去,我们如何才能面对空虚无助的自己?
不要害怕做“平凡的玛丽”或“怪人马克思”,即使“贫穷、低微、不美、缈小”,那是真实的我们,脚踏实地,有血有肉。没必要用所谓的“成功”来绑架自己,因为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为的是做最好的“自己”,不是做差强人意的“别人”。不是所有人都要腰缠万贯,不是所有人都要无所不能,不是所有人都要名垂千古……不纠结于和“我”无关的繁华绚丽,只为“我”最在乎的人和事不断努力,捍卫“我”最应该坚持的信念。这样的“我”即使和这个世界的热闹和成功不太搭边也值得我们热爱和珍惜。因为他们真正的留下过脚印、温度和力量,不是满天烟火、一地鸡毛。
正如一首歌曲吟唱的那样,“不要和平凡的自己为敌,也不要变得不像自己……与自己所处的现在促膝长谈,写生命中所剩不多的情感……用温热的手臂拥抱自己。”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平凡,请不必惊慌着急,请悦纳这个充满缺点的自己,踏踏实实地做手中的事,爱身边的人,走自己的路。我们永远是亭亭而立的生命,顶天立地的良心,无忧无惧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