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鳜鱼
文/芒果君爷爷
汪曾祺先生谈吃散文32篇编辑成书,谓《五味》。
上厨下灶,调和五味,甚好。未读其文,犹有丰美珍馐犹在等待,真是令人期待。
汪先生《五味》中有“鳜鱼”一文,对鳜鱼之由来旁涉广泛,深刻剖析叫人兴趣盎然。文中又详考了鳜鱼称之为“鯚花鱼”的缘由,丝丝缕缕无不清清楚楚。可见先生致力精专。
虽然汪老没耗笔墨告知烹饪方法,但有一句话被我看出制肴端倪:“鳜鱼刺少,肉厚。蒜瓣肉。”就是这蒜瓣肉三字,显现了汪老当时品食这道鳜鱼的菜名。可以肯定的说是《中国菜谱》安徽卷中的“腌鲜桂鱼”。尽管菜谱中“桂”字在此应判为错别字,汪老曾说:“写成“桂鱼”,都无所谓,只要是那个东西。”
腌鲜鳜鱼,一道经典的徽式菜。谈起“腌鲜鳜鱼”,非业内人士知之不多。然而说起它另一个如日中天名字“臭鳜鱼”,鲜有食客不知晓的。
2008年,我女儿求学武昌珞珈山,在武汉大学念研究生,我与太太赴汉探望,闲暇之时漫游至武大毗邻的东湖村,沿街饭馆酒肆,家家户户“臭鳜鱼”招示醒目,食客如过江之鲫,蜂拥而至。
一种食物饱受关注,广泛迎合众生口味,必定具有生命延续的本领。否之红极数月,又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
肴馔的火爆,亦给墨客带来了舞文的机会。文人竭力编撰故事,倘故纸堆里觅得稍有星点沾边的语句,更是用其大做文章。
臭鳜鱼多以二百余年历史为背景。不像某些菜品荒诞离奇地追溯到“鸟生鱼汤”年代。臭鳜鱼没有如此延展故事,只是“史料”版本太多,令人莫衷一是。好在都发生在吴头楚尾江淮之滨,总之不甚离谱。
著名媒体人,《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先生,除了给亿万观众奉献别俱风格的纪录片外,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曾著书谈及十年饮啜纪事,书名即我搁放床头每日必阅百看不厌的《至味在人间》。白岩松评价此书:“陈晓卿的美食文章比他导演的美食纪录片更好看。”真是一语中的,铿锵有声。
《至味在人间》沈宏非先生作序,其中赞赏陈总:“吃喝有道,写字有气……陈晓卿的地气……酝酿于丹田,厚积于舌根,薄发于舌尖。”可以看出,沈先生撰文时的那种豪迈,执笔一气呵成,倾情直抒胸臆,可谓大气磅礴。但願沈先生不要戏谑吾之拙作“酸气”。
至味文中有一篇“那条愤世嫉俗的鱼”,讲的就是臭鳜鱼。全篇写得诙谐幽默,看后令人忍俊不禁。文中亦探讨了臭鳜鱼的前世今生,在列举了史料后,用嘲讽的口吻讥笑了杜撰者。并道:“我同意臭鳜鱼来源于民间,但究竟出现于何时?待考。”寥寥数语中足以看到陈先生的严谨,真正不浮夸、不妄语的大家风范。
曾在其它文中提及女儿帮我在网上淘得《中国菜谱》,其中安徽卷中的臭鳜鱼制做,给我提供了权威的烹饪指南。
鳜鱼制肴实在太多,仅湖北卷中收录的网衣桂鱼、五彩桂鱼、白汁桂鱼、梅花桂鱼、绣球桂鱼、银丝桂鱼、牡丹桂鱼、梳子桂鱼、三味桂鱼,唉,还有好多呢。安徽卷中亦有火烤桂鱼、白汁桂鱼、网油桂鱼。
鳜鱼之馔甚多,但传世延续甚少。有些只能在书页中发挥想像去品尝其味。不论鄂皖,名肴日渐式微且有其名而无其实,却是不争的事实。
鳜鱼入锅前宰杀最为河鲜。早年我在汉口老通城用膳,老通城豆皮天下闻名,但烹饪河鲜鳜鱼,却一点都不马虎。店员用网兜提来一条水珠淋漓的斑花鳜鱼,当面过称,半个时辰,一盘吐露镬气的松鼠桂鱼上桌。
上述罗列的鳜鱼,皆为一统之鲜鱼制肴。汪老言及的蒜瓣肉不可能出现鳜鱼鲜烹之中。惟有腌渍鱼肌脱水紧致,方有蒜瓣肉呈现。
鳜鱼去鳞、鳃、内脏,用盐、花椒、姜丝腌渍。腌鳜鱼温度至关重要。温度过高鱼肌易腐,温度过低盐渍放缓耽误烹饪。腌渍发酵的最佳温度为摄氏25度。
臭鳜鱼能否滋生鱼肌盐渍水解后所产生的气味,全在用盐。用过量的盐腌鱼,似腌腊鱼,鱼不腐烂但产生不了臭鳜鱼的特殊味道。过轻用盐,即是低温,鱼肌也易腐烂发臭,断断不是我们追逐的臭鳜鱼的奇异之味,万万不可食用。因此,适量的盐才能达到腌渍的临界点。温度与食盐,是腌制鳜鱼的二个质量控制点,这好像出现了申办生产许可证时的工艺语言?
去皮五花、冬笋、青蒜切丁。徽菜谱中为切片,我以为影响成菜观感,故由片改丁,断不敢有歧视宗师的想法。
起油锅,猪油菜油均可。油至七成热鳜鱼入锅炸至双面淡黄。沥去油脂。
用少许炸鱼油脂,煸炒肉丁、笋丁至断生加入酱油、料酒、白糖、鸡汤尔后放入鳜鱼用旺火烧沸再转小火焖炖半小时,此时汤汁收干,撒青蒜,勾薄芡起锅。
至于徽州臭鳜鱼的成菜形态,我把陈晓卿先生的描述分享诸君:“异香扑鼻,鱼肉粉润,肉质不粉,呈蒜瓣状,咸鲜适口……鱼肉如鲜百合一样,层层散开。这时侯,能看到的鱼肉的横断面,中心雪白,往边上渐渐上色,到最边缘,居然艳若桃花一般了。”
至于臭鳜鱼的渊源,较权威的《中国菜谱》载明:“此菜相传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徽州地方传统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