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我们熟知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的事迹都被叙述成了一位神乎其神的人物,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我们也耳熟能详,可是如果了解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岳飞并不是老死或者得了个善终的,而是被秦桧所害死的。那么为什么如此伟大的一个人物,却落得了如此悲惨的一个下场呢?
岳飞生于1103年,此时的大宋朝已经岌岌可危,到达了毁灭的边缘。金兵为所欲为,毫无王法可言,就在如此混乱的一个局面,宋徽宗居然直接退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宋钦宗没有让大宋的江山继续稳固下去,发现用割地求和的方法,已经不能再让金兵收敛了,于是便通知自己的弟弟康王赵构以及各地官员招兵勤王,结果却是金兵再次南下,勤王的军队并没有到来,宋钦宗不知所措,只好派大将宗泽把手开封,宗泽有病乱投医,找到了一个方士,这个人自称可以撒豆成兵,有神兵神将,结果却啥也不会,还被金兵钻了一个空子,直接攻进了开封,最终宋徽宗宋钦宗被捉,史称靖康之难。
在如此混乱的局面下,岳飞又该何去何从?
岳飞在出生不久后,他的父亲就病逝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母亲。而就在这时,他却遇到了一位奇人,他和这位奇人学习了武艺,可以说是武功超凡。因此如果他只是想保护自己的母亲和妻儿老小,那也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可是国家正发布着勤王的命令,也正是用人之际,如果像岳飞这样有武艺在身的人都不肯去,那这个国家岂不是完蛋了?这时候才真正是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啊。
就在岳飞犹豫不决的时候,他的母亲给了岳飞一个很好的推动力卡,岳飞的母亲希望岳飞能够尽忠报国,于是便流传下了岳母刺字这样伟大的故事,岳飞自此也认定了自己要勇敢报国的志向,于是他大义凛然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加入了军队。
就在岳飞加入军队不久后,本来应当去秦王的赵构却自己跑到了建康称帝,此时的宗泽却希望能够把手开封,于是赵构便划给了宗泽1万人,作为他的军队,自己逃离了这里,而岳飞所在的军队刚好就划到了宗泽手中。
宗泽还算是一个有骨气有志向的人,他不仅希望能够把守住开封,而且还希望能够北伐,此时的岳飞也在战斗中显露出了自己的才华,慢慢被提拔到了武翼郎的职位。
可是虽然局势看起来慢慢向好的方向发展了,真实的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宗泽虽然力挺开封,可是却没有人能够来帮助宗泽,所以北伐终究还是完成不了的。并且此时的宗泽年岁已高,没过多久便去世了。在此前只说了6个字:过河!过河!过河!
宗泽的继任者叫做杜充,这位仁兄可没有继承宗泽的豪情壮志和战略部署,而是选择了逃跑。此时的岳飞上书说不能抛弃开封而选择逃跑,可是杜充却根本就不听他的,岳飞没有办法,也只好随杜充一起离开了开封,没过多久开封便沦陷了。
结果是,对于杜冲这样的行为,康王赵构,当然是此时的宋徽宗照顾,却并没有对他做出任何的惩罚,相反还把杜充升迁为右相,负责长江的防守工作,结果是这位不争气的杜充大哥再次战败,迅速南逃。结果他想好还没跑了,金国派的一个人来劝降,最终杜充就决定投降了。
此时的岳飞又该怎么办呢?难道继续随着杜冲一起逃跑吗?或者难道和杜充一样投降吗?
此时的岳飞已经不想再继续辗转下去了,于是岳飞最终决定脱离杜冲,自己在此处防守,可是面对如此的局面,岳飞想逆水行舟,他又应该怎么办呢?
最需要面对,那便是军粮的问题了。毕竟岳飞虽然准备留守这里,有一番豪情壮志,可是如果他脱离了杜充,那么他便不能再得到国家的军粮的补贴了,没有军粮啥都干不了啊。
岳飞的做法是这样的:首先他先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唤醒了军队中的士兵们,本来参军的梦想,那便是保家卫国,于是那些仍然心怀志向的士兵便被岳飞唤醒并且留了下来。当然锦屏演讲很明显是不够的,于是岳飞还通过攻打金兵抢劫金兵的粮食来维持自己军队的生计,最终此处的一个县还有一些余粮, 这个县的县令发现岳飞如此能打,便专门请岳飞来守护自己这个县,岳飞最终靠着自己的努力换来了一方的太平,并且越来越多不想投降,金兵或者不想逃跑的士兵也都加入了岳飞的军队,岳飞自己的军队也在不断的壮大,而这也就成为了岳飞以后的岳家军的雏形。
此时的时局又有所转变,金兵虽然南下,攻破建康,甚至把宋高宗赵构都追到了海上,可是随着南方的冬天慢慢来临,这种又湿又冷的环境,让许多处在北方的金兵根本就不能适应,正是因为这种水土不适,并且南方多是大江大河金兵的骑兵的优势根本就不能施展出来,于是金兵的主将准备撤军。
就在金兵的主将撤军的时候,岳飞趁此机会围剿金兵,追着金兵的屁股打,还借此机会一路上收服了建康等地,据说还让金兵横尸15里,立下了不世的战功。
赵构听说了岳飞的事迹以后,便派人召见岳飞,希望能够见岳飞一面。那么赵构和岳飞是否能够达成协议,能够共同合作呢?
很明显是可以的。因为赵构虽然到处乱跑,看起来就像一个软柿子一样,任何人都能捏一捏,可实际上赵构却并不想这样一直窝囊下去,只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让赵构有太平日子过,而此时岳飞出现了,就好比成为了赵构的救命稻草一般,因此岳飞和赵构这种君臣之间的暖味关系应该是能够保持的。
事实也是这样的,岳飞确实和赵构在最初的时候建立了一种暖味的关系,君臣的合作达到了一种最佳的状态,正是因为皇帝的信任,岳飞的军队开始慢慢增多,并且随着他北伐事业越来越好的发展,他的军队也越来越多,从最开始的2万增到了最后的10万。
岳飞所控制的军队叫做鄂州军,占全国兵力的几乎3/7,而皇帝又将全国兵力的2/7划给岳飞,岳飞也欣然接受,很明显这对他北伐事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可是此时却出现了一点小小的细微的变化,那便是随着岳飞的权力的越来越大,皇帝也开始慢慢的必须要提防岳飞了,也许赵构就是这么想的:万一这一支军队我让他去北伐,可是他却没北伐,而是掉头南下,这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此时赵构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他可以选择御驾亲征增加自己的威信,使得所有人知道岳飞是一个很厉害的人,那我赵构也不是一个怂蛋包。
第二:他可以把自己本来准备送给岳飞的2/7的军队再要回来,削减岳飞的权利。
从这两个选择来看,第1种选择很明显是最好的。因为首先它可以增加赵构自己的权威,并且也可以是北伐的事业,继续完美的进展下去。可是如果选择第2种路的话,那么赵构自己的微信也会减少,并且北伐的视野也会重重受挫。
可惜的是赵构是如此胆小的一个人,从他前面一直跑路就可以看出他怎么可能有能力和有胆子去和岳飞一起北伐呢?于是赵高最后只好走上了第2条路。岳飞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的气愤,他觉得他和赵构已经不能够再合作了,于是直接上了一封书信,希望能够回家种地,而且不等皇帝回复就径直走了。
此时的赵后也非常气愤,因为从中他发现岳飞好像有二心,而不是能够实时服从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可是此时他也离不开岳飞,万一哪一天金兵再打回来,自己难道再跑回海上吗?于是他就派了一个使者去召岳飞回来。这个使者在见到岳飞以后问的第1句话是:难道你是准备造反吗?
岳飞在听到了这句问话之后也顿时清醒,发现自己办了一件很大的错事,于是便立刻向赵构请罪。可是此时君臣之间也慢慢出现了裂缝。虽然岳飞也向赵构请罪了,可是这件事情很明显是不能在赵构的心中抹平的,在以后赵构想要再一次任命岳飞去干一些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一定会想,他是不是又会和上回一样有一些什么二心呢?就是从这一件事中,岳飞和赵构慢慢出现了裂痕,导致了最终岳飞的失败。
而就在岳飞准备组织下一次北伐的时候,从金朝方面又传来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因为金朝的主战派失去了上风,主和派又把持了朝政,因此,金朝方面提出了一道文书,宋朝向金朝纳贡,金朝归还宋朝在黄河以南的全部土地(当时属于金朝创意的伪齐政权)
对于宋高宗赵构来讲这很明显是一个很好的消息,毕竟不动一兵一卒就可以换来黄河以南的所有土地,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可是岳飞却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消息。首先他认为就算金朝方面不把黄河以南的所有土地交回宋朝靠着岳飞,也一定可以把它争取回来(这很明显是一个事实),其次就算签订合约,可是蛮夷的话我们也不能相信,要是他们出尔反尔,那么这个合约顶多也就是一张纸,而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可惜的是宋高宗却真的不准备继续打下去了,于是任由岳飞怎么上书,宋高宗仍然置之不理,而是和金朝方面签订了协议。
岳飞虽然看出了大局已定,可是他仍然在积极的做防守,以防金朝再次进攻。
可惜的是宋高宗错了,岳飞对了。
没过多久,金朝的主战派再次占据了上方,主和派又失势了,大将金兀术再次带金兵南下,若不是碰到了岳飞的事先准备,天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呢。
此时的岳飞再次上报朝廷,希望能够北伐,因为现在也刚好是一个好机会,宋高宗赵构本来是不同意的,可是传纸官看到了岳飞如此的志向,于是便假传圣旨说宋高宗赵构是同意的,于是岳飞再次北伐。
岳飞于是再次北伐,他的军队虽然勇猛,可是孤军深入,金兀术马上就发现了岳飞这一点的破绽,于是率所有部队攻打岳飞,可是此时的岳家军根本就没有任何一个人后退,一直向前一直向前,直到倒下或者胜利。金兀朱最后战败,并留下了一句感慨:“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不久之后,岳飞便打败了其他金兵,逼近了朱仙镇,朱仙镇距离开封城只差20多公里了,可是就在这时,赵构突然在同一天发布了12道金牌,召岳飞回朝,眼看胜利在望,自己平生的夙愿就要实现,可是皇帝却发布了这样的召书,岳飞是否要回去呢?
是啊,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从古至今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并且岳飞平生的夙愿就是收复开封,收复北方的失地, 如此来讲,虽然他可能会因此而受到赵构以后的猜忌,可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夙愿,这样的一点代价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是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仍然要想,虽然对于岳飞来讲,收复开封是他一生的夙愿,在战争中收复果然重要,可是防守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啊。如果你收复了开封,却不能够守住它,那这样岂不就是白费力气了吗?如果此时此刻回去,那也许还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可是如果一意孤行,那么再也没有机会能够回到自己向往的开封了。
于是岳飞最后决定离开。在老百姓们听说岳飞准备离开的时候纷纷来见岳飞,问岳飞为什么要走,岳飞实在劝说不住,于是便把皇帝写的诏书拿了出来,表示是皇帝让我走,我也没有什么办法。老百姓们听到这件事之后都痛哭不已,他们说当岳飞的军队来的时候,自己都是用最热烈的方式迎接的,这一点金兵也是知道的,那您走了以后,金兵一定会把我们全部杀掉啊!于是岳飞最终决定驻军5日,把这里老百姓全部迁到宋朝的势力范围内,最终也只好再次回到了临安。
实际上岳飞也是不可能不回来的,毕竟如果宋高宗真的眼睁睁的看着岳飞收复了开封,那是把宋高宗置于何地呢?单道宋高宗脱袍让位吗?
在岳飞回来以后,宋高宗越来越猜忌岳飞把岳飞从武将的职位学到了文官的职位,最后成了一个看寺院的。
岳飞实在受不住了,于是最终辞官回家,不干了。可惜的是中国古代官场一直有一个“良好习惯”,那便是痛打落水狗。此时的奸相秦桧就看出了宋高宗的意图,于是诬告岳飞谋反。岳飞本来在庐山隐居,如果他想跑还是能跑一段时间的,可是岳飞认为如果自己真的跑了,那么自己造反的名分也就坐实了,所以大义凛然的来到了临安。
最终岳飞虽然宁死不屈,可是仍然被捏造了口供,被害死在了风波亭中。
那么是什么外界因素导致岳飞最终死去了呢?
这实际上是有政治因素的。首先就是当时的皇权和武将们之间的关系了。宋朝本质上就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像岳飞这样有十全的武将在宋朝用手指头都能掰过来,自然皇帝在看到了权力如此大的人的时候,就一定会害怕这些人威胁到自己的权利,那么如果皇帝本人也没有什么能力,就只能选择像赵构这样将这位权力很大的人求杀害了。
其次根据一些消息说当时的宋钦宗还没有死,如果岳飞真的来到了北方,把宋钦宗接了回来,那么赵构究竟应该把皇帝的位置还给宋钦宗,还是继续自己当皇帝呢?这个问题可就拿不准了,大家可自行参考朱祁镇和朱祁钰的故事。
当然这两个原因从本质上来讲,我仍然认为第1个理由是最大的岳飞死的原因。
那么岳飞的死是否和他本人有关系呢?
我认为也是有的。
可以从他一生的事例中看出他是一个很激进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想的是要上进,而不是如何保全自己。就比如在他和宋高宗赵构保持呢,没关系的时候,他完全可以选择不再违法,而是纵向现在的生活,这样的话他肯定是会获得一个善终的,就比如当时的韩氏中,虽然权力也不小,可是韩世忠却并没有什么作为的欲望,所以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死。可是岳飞就不是进行了一次北伐就必须要有第2次,有了第2次就必须要有第3次,合议都不让必须要北伐。
可是如此来讲,岳飞是否可以不死?我认为是不可以的。就算他知道自己的结局,我相信他也一定会按照自己原来的道路选择,因为他的性格就是这样的,并且他的志向也是这样。就和孔子一样,孔子就算知道自己周游列国14年,仍然对于自己的大道推行无果的话,他也一定会毅然决然的走上这一条道路。这才是真正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所以如此来讲,我也非常敬重岳飞这个人,因为他能够力挽狂澜,用自己这小小的一根木头支柱将倾的大厦,就算逆水行舟,仍然勇往直前,纵观古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他这般的英雄豪迈之气呢?有多少人能在困境,仍然坚守自己的梦想,不离不弃呢?如果岳飞在真正艰苦的时候才可以退缩的时候,只是选择退缩和保全自己,那他也终将不会被历史所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