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规律|货币像水又像蜜
第103讲|货币的起源
整个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其实是协调的问题,而协调的核心手段,就是货币。换句话说,宏观经济学的关注点,就是整个社会是如何通过货币来达成合作和协调的。
奥地利学派的鼻祖卡尔·门格尔:货币非常有用,而它之所以有用,在于人人都觉得它有用,人人都觉得别人愿意接受它。货币的起源和形态,跟语言非常相似。
货币的作用:(1)避免交易中双重偶然性的要求;(2)降低质量检验成本;(3)增加市场交易量。
第104讲|商业银行创造货币
劣币驱逐良币:一旦一个社会确定了用某种商品作为货币,这种商品在流通当中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质量较高的品种会被人们保存下来,质量较低的会留在流通当中,质量不高的货币会把质量较高的货币驱赶出流通领域。
劣币驱逐良币符合经济效率。货币之所以有用,就在于人们相信它有用;而只要人们相信它有用,它就不需要用那么高质量的商品来充当。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帮人把钱存起来,然后贷出去,从众赚取利息的差价。它创造货币的能力跟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它能够创造货币的倍数就越低。
商业银行固有机制催生流动性风险。
第105讲 | 通货膨胀的根源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的概念有两个关键点:第⼀,它指的是总的物价水平;第二,是持续的增长,不是暂时的增长。
恶性通货膨胀指的是每个月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了50%的情况。
货币流通量乘以货币流通的速度,等于⼀个社会里货物的总量乘以平均物价。MV=PY(M:货币流通量,V:货币流通的速度,P:平均物价,Y:社会的货物总量)
对通货膨胀的两派解释:⼀派认为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另外⼀派的经济学家⼀成不变地认为通货膨胀的成因只有⼀个,那就是钱印多了,货币流通量太大了。
应对通货膨胀的两种办法:根据第⼀派经济学家的观点,既然通货膨胀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那么要抑制通货膨胀,措施也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另外⼀批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只有⼀个,那就是钱发多了,解决的方案也只有⼀个,很简单,就是少印钱,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
第106讲|通货膨胀的过程
货币要经过⼀段时间才逐渐在整个社会里摊匀的现象被称为坎蒂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
通货膨胀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在经济生活当中,每个个体很难分辨物价的上涨究竟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还是物价整体水平的变化。
通货膨胀具有转移社会财富的效果。
通货膨胀与商家涨价无关。
通货膨胀是⼀种无形的税收。
第107讲|通货膨胀与失业
如果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测的能力在提⾼,那么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率的努力,就会越来越不管用。
如果政府反复地使用通货膨胀来对付失业,失业率就降不下去了,到时候有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同时并存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滞胀——既存在通货膨胀,又存在经济停滞的现象。
(二)经济周期|聪明人彼此不同意
第108讲| 奥地利学派看经济周期
奥地利学派最早是经济学家门格尔和他的学生庞巴维克(Eugen Bohm–Bawerk)共同创立的。
奥地利学派的基本主张:(1)只有个人才能做出选择。(2)研究交易所在的市场是研究经济学的焦点所在。(3)研究经济现象要研究人的动机,要了解相应的人文背景。
奥地利学派关于经济周期的基本观点:(1)主张货币不是中性的(2)资本是异质的,不是同质的(3)各种社会机构和安排是人们共同行为的结果,不是计划的结果。
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周期的起源是政府过度发钞。要避免经济周期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政府抑制住乱印钞票的冲动。关于如何抑制政府乱印钞票,奥地利学派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主张:第⼀是要回到金本位,第⼆是实施自由发钞制度。
第109讲|凯恩斯主义学派看经济周期
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名称来自大经济学家凯恩斯。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社会的总需求降低、总消费下降,对就业、产量和价格这三者的影响不是对等的。由于每当出现需求不足的冲击时,价格的调整总是迟钝和缓慢的,因此真正受到冲击的是就业和产量,这是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凯恩斯主义学派基本主张:加大政府开支。政府应该逆经济周期而行,人们都在消费时政府就少采取动作;人们都不消费时,政府就应该积极消费、积极投资、积极生产。
基本办法有两个: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通过发钞的办法影响人们的预期,使得就业得以增加。货币政策失灵后,凯恩斯主义者就集中主张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干预,那就是政府花钱办大事。
把今天的责任推给将来的人,这么做可行吗?这个国家长远该怎么办?凯恩斯的经典回答是:“从长远而言,我们都将⼀命呜呼。”他的意思是,情况很特殊,这次不⼀样,管不了那么远的事了。当然,人们随时都可以把“这次不⼀样”作为违反原则的理由。
第110讲|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看经济周期
货币主义学派的见解:通货膨胀就是因为货币超发;货币长期中性;制造通货膨胀不能降低失业率;永久收入假说。
弗里德曼的主张:将货币增长比例写入宪法。
理性预期学派:政府管得越多,经济波动越大。
政府的政策之所以会失效,不是因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得不好,而是因为政府的政策会被人们的预期抵消。
第111讲|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冲击无处不在,经济周期是很自然的事情。
市场出现⼀定程度的库存、积压是合理现象。
有些失业现象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错误的商业决策也是经济衰退的成因。
生活中到处都是冲击,要应付这些冲击,人们的反应不是即时的,而是滞后的,不是全面的,而是渐进的。这本身就是合理的。额外的干预不会解决问题,而只会产生新的问题。
第112讲| 聪明人为什么会彼此不同意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四大原因:第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现象涉及的变量太多,而我们研究的宏观经济现象本身,数量又是有限的。第二,在于宏观变量本身是⼀些加总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未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第三,人会形成预期,会产生对策。第四,人类恐怕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应付不确定性。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八大问题:第⼀,经济周期当中存在波动的根源是什么?第⼆,人究竟能不能够形成预测?第三,价格能不能够灵活地进行调整?第四,市场结构本身能不能够做出灵活的调整?第五,市场到底是否存在均衡?第六,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到底是长还是短?第七,到底应该采取相机的政策,还是规则化的政策来对付经济周期?第八,收入政策到底有效无效?给人们发钱人们会不会把钱花出去?
宏观经济学家的六大共识:第⼀,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方面的因素。⼀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还是要看它的生产力。第二,短期的经济波动,往往来自需求方面。第三,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第四,从长期看,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滥印钞票迟早会造成通货膨胀。第五,政府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第六,大家普遍接受了“人是有对策的”这⼀观点。
(三)公共选择|选举未必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
第113讲|选举由中间派说了算
在投票的情况下,公共选择的结果相当于中位数,由中位数决定;在市场⾥,公共选择的结果则由平均数的位置决定。
在任何⼀个选举中,不管那些参选人的政治理想原来是怎样的,只要他们想获得胜利,在竞选中存活下来,就必须选择那些能够讨好中间选民的政纲。这是政治选举的经济学分析当中⾮常重要的中位数投票人原理,也就是说要获得最大多数的支持,参选人就要去迎合那些中位数者的偏好。
过去人们以为,政治家是为了实现他们远大的理想而参加竞选的;现在人们明白,政治家是为了赢得选举而去刻意剪裁他们的远大理想,因为只有讨好中间投票人的政纲,才能在大多数人说了算的选举中获胜。
第114讲| 阿罗不可能定律
阿罗不可能定律,是指在⼈们有多种不同选择的情况下,选举不⼀定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意愿。
每⼀次人们投票决定⼀件事时都有⼀个会议召集人或者议程设计者。他设计了怎么问别人,设计了选举方案和选举选项,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把选举的结果暗中定下来了。
如果我们要逃避阿罗不可能定律所预言的这种循环,除了确定⼀位会议召集人,确定⼀个固定的会议程序以外,还有⼀个办法,就是不要让人们投选票,而是投钞票。
选票投票和用钞票投票会有⼀个根本的不同:用钞票来投票不仅能反映出选民对不同选项之间的排列顺序,还能反映出他们对不同选项偏好的轻和重,因为不同的价格能够反映出量的不同。选票投票,只能反映出人们对不同选项之间偏好的顺序,却没办法反映出他们偏好之间的轻重。
第115讲 | 民主为何会产生不良经济政策
传统公共选择学派的理由:选民是无知的,选举机制天然容易被利益集团操纵。
唐纳德·威特曼的反驳:市场机制能帮助人们做出明智选择,政治竞赛至少和市场竞争一样有力,民主制产生的经济政策就是选民要的。民主制度下产生的经济政策就是好的政策,因为它恰恰反映了聪明的、有理智的选民所需要的经济政策。
布赖恩·卡普兰的“理性胡闹”理论:人们在做经济选择时,因为自己要承担后果,人们就会变得理性;而在政治领域,由于每位选民都不需要对自己的政治主张直接承担责任,人们就会理性地选择不理性。
人们在需要承受代价的时候就会变得理性,在不需要承受代价的时候就会放纵自己的无知,就会放纵自己观念对别人造成影响,产生巨大的外部负效应。
第116讲| 关于收入再分配的戴雷科特定律
戴雷科特定律:收入再分配,真正得益的并不是穷人而是中等收入的人。
⼀个重要的原因,是⼀个社会最穷的人,他们的知识、时间、精⼒致使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往往很不够,他们根本没有意识、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源替自己说话。而社会当中最有钱的人,他们也不屑于过多替自己说话,他们不在乎多交那么⼀点税收。而社会中处于中等收入的阶层,他们有很大数据的积极性,他们有很强的动机和能力,通过选举为自己说话,为自己办事。结果是社会上最富和最穷的人,共同补贴了社会上的中产阶级。
第117讲|脱贫致富之路知易行难
让穷人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是最重要的。
制度设计上的⼀点差别,就能产生差异很大的结果。
第118讲|中国做对了什么
界定产权:以土地与人力资本为例
引入市场竞争:从认人的制度改为认钱的制度
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充分利用企业家优势。
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国门迎接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