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
这是潘美辰1991年唱的一首歌。在潘美辰还没有唱这歌的时候,我的心里都有了,“我想有个家”的想法。也就是说我比歌词作者,想的还要早几年。
有“我想有个家”的想法的人很多,并且想的也很早。远都不知道,我的母亲就有这个想法,这个我是知道的。
母亲结婚时我们家还是一个小四合院。确切的说我们家是四合院儿的一半儿。那个四合院是老爷爷和二老爷爷合用的。一个是四合院,他们弟兄两个分家,一家一半儿。那时候老爷爷占四合院儿的两间北屋,母亲结婚是在四合院东边的东厢房内。那个东厢房我有记忆,因为我和妹妹都是在那里出生的。
四合院的南屋一分为二,做厨房用。我们家在东边那间,盘一大锅台。二老爷爷家的大奶奶和二奶奶把西边一间厨房又平均分来,分别盘着两口锅台。每到做饭时三个锅台的烟筒同时冒着烟。那个小小的四合院就被烟雾弥漫了。在院子里站不够十分钟,准会让你泪流满面。所以我们家的孩子们从来不在院子玩,一有空儿就奔出门去,到街上去玩了。
那时候母亲就轻声叹道,唉!啥时候自己才能拥有一个独立的院子,不再过这烟熏火燎的日子啊?
由于一次地震,村里倒了不少房屋,村里就在我们家的前边儿空地上,盖了些防震的集体房。我们家的房屋也受损不小,所以我们就分了几间集体房。虽然这个房子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思盖的,但是母亲也算逃脱了那烟熏火燎的日子,心里还是比较满足的。
随着我们姊妹几个的长大,家里的房子又有些紧张了,特别是弟弟开始长大,再盖一处房子,再有一个家,成了母亲的另一个愿望。这个愿望一直到母亲将近五十岁的时候终于实现了。
我也想有个家,是在我结婚两三年后有的想法。由于我在县城里边教书,婆婆家离县城十几里地,回一趟家实在不方便。因为那时候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每天来回个把钟头的车程,实在是不愿意费那个力气。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想在县城里边按一个家,能够不来回的跑动。“我想有个家”的想法就根深蒂固了。
其实,那时候我在婆家已经有了个家。尽管还是那种田字格的木头窗户,用水泥浇筑成的大梁与檩条。院墙和影壁墙都是用红砖干茬缝落起来的,街门是个没有大门,甚至是连个用木棍儿做的栅栏都没有大大的空洞。影壁墙很知趣,好像知道完成了它使命似的,我新婚之夜晚上就轰然倒地。
尽管如此,我也是很满足的,因为与母亲比起来我才二十多岁,就有了自己的虽然谈不上多好,但是也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家。要不是工作的原因,要不是我工作地方离老家太远的原因,也许那个家将成为我终生厮守的一个家。
可命运却偏偏不那么安排。我虽然有老家的家,但是,从心里我总觉得自己还是没有家。还有那种我想有个家的感觉。在县城奋斗一个家成了我和夫君共同奋斗的目标。在我三十四多岁那一年,我和夫君经过千辛万苦,万苦千辛,我们终于安顿了一个我们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家。我很庆幸我给我的母亲早了十五年,有了自己的家。那个家,我和夫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我们都是很有感情的。
转眼间孩子们长大了,女儿要结婚了。看看女儿拎包既住的房子,我羡慕不已。我推算再有十年二十年,他们家里也不用再添一件东西。
母亲即将五十岁建成的家里,没有家具,没有电器。用房屋上拆下的旧木头打了几张简易的床,一组简易的沙发,算是有了家具。家里仅有一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也算是当时的家电。
我们建好家,买了组合家具,买了带海绵的沙发,还有能摇摆头的电扇和一台29寸的彩色电视机,那时我们觉得我们应有尽有,已经比母亲富有的多了。
如今女儿的家,墙壁全都贴有壁纸。地板和沙发都是田园风格的,柜式空调,挂式空调摆满各个房间。六零大液晶电视,双开门冰箱,微波炉,烤箱……各种家电应有尽有。女儿的起点高于我。
社会在进步,环境在变化。可无论怎么样变化,经常进入我梦境里的还是母亲的家,尽管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将近二十年了。我还是感到母亲的家亲切,也许那里有我青少年的影子。
女儿的家比我家摆设布局好,可她还是一直住我们家。我的家比母亲家也更现代化,可我却常常回母亲家,总觉得母亲家的饭菜更香、更好吃。家里不光有童年的影子,更有母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