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自白“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 拜托你给我看他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船舷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这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根本没有尽头。我看不见得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当初初看电影,对人物最后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心痛和不舍,妄想电影再长一些,多一些让我理解这种感情的方式,直到看完这电影的几年后,我读了《三体》这本科幻小说,对于这本书具体而专业的评价数不胜数,可当我读的时候,尽管大部分的理论我是不明的,但我深深的去体会,刘慈欣笔下塑造的人物对宇宙的认知,渐渐发现,大多数人对宇宙的感觉是恐惧的,这一种情感状态在章北海带领的第一支完全脱离地球的舰队成员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此之前舰队到太空中时好似一个风筝,这条线牵引着舰队在可控范围内航行,在这其中舰队本身是安全的,但当这只弦断了,舰队才算是真正脱离了地球,自成了一个世界,在这个立足的世界中,看不到尽头,宇宙的尽头在哪呢,没有人看得到。物理学,心理学都不足以在这种情境下安抚人心,这种未知让人恐惧,让人直白的就能看到内心被吞噬者眼神里的惶恐。
我们的生存空间中有如此之多的不可控因素,你不知道你选择的伴侣会不会终生爱你,你不知道你选择的工作会不会有所前途,不知道某段经历来的有用与否,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所不知的太多太多,人的生命何其有限,《海上钢琴师》中1900最终选择留在他所认为的世界里———那艘船上。《三体》即使有了地下如此发达的城市,有了新开拓的太空空间,还是有人愿意一生留在那片土地上,这是畏惧,是对未知的畏惧,但这是错的么,并不是。
1900的一生是充实的,音乐让他充实,所以当我重看这部电影时,我觉得,哦,就应该这样,这样才是最好的,他的一生过得如此的饱满。用《三体》中的一句话来讲“无知和弱小并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抱着敬畏之心去探索未知,感谢眼前的生活,展望未来的时候,更好地活在当下,过丰富你眼前所能看到的人生,这或许比一味的探寻更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