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不觅仙方觅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无际真人”清代学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曾提及:“养成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中医机理来看,睡眠是人体阴阳转换的一种状态;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它能平衡人体阴阳,缓解疲劳,就如同呼吸、吃饭、喝水一样是人体各脏腑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但就是这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可望而不可及。“晚上十点上床,早上七点起来,一觉睡到自然醒”也只能想想罢了。睡不着、半夜容易醒、惊悸多梦,抑郁寡欢没精神这是很多失眠朋友的常态,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都可以可通过它的表症归因于五脏。
一、烦躁、时睡时醒多因肝
时睡时醒,精神欠佳,乏力面白,眼干,舌淡等失眠之症多为肝血亏虚所致。
肝为血海,人体大量血液皆藏于肝内;除了濡养肝脏本身以外,输步至身体各处,濡养其他形体器官。当人体气血过旺时肝会储存一部分血液,为身体分忧,当人体新陈代谢供血不足时,肝也会输送新鲜的血液至各个部位,为身体解难。若肝血亏虚,官窍不得濡养,自然会有乏力面白,眼干,舌淡等症。
肝主疏泄,人体精气遍布周身、其升降出入就好比车辆行驶,而肝的作用就在于疏导调控,使体内的气按照准确的方向,合理运行。若疏泄不畅,则气郁肝,就会出现时睡时醒精神萎靡的问题。
二、多梦、疲乏睡不醒皆由心
昼则养阳,夜则滋阴;现在很多年轻朋友都会加班到很晚,这样体内的阴气不断损耗不得滋养,长此以往必会导致“阴虚”;体内阴阳失衡,彻夜难寐,心阴不足,则魂不得养,陷入梦境无法自拔;心神劳损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记忆减退,心慌、面白、头晕等症。此类失眠之症,皆归于心,若想得治,关键在于养阴,阴阳平衡人体得到充分休息,心神自宁。
三、体弱者失眠多因肾
不论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久病不愈、先天体质虚弱的人,他们都有一个问题那便是睡眠不好,除了睡眠时间不足,他们往往还伴有睡不安、时睡时醒、腰酸腿软、潮热盗汗等症状。不是说他们不想睡,实在是肾阴不足让他们无法安睡。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如果体弱、肾虚就会导致人体产生髓的能力下降,久而久之,脑不得滋养则少寐,这就是他们失眠的根源所在。
《内经》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它是指阳明经气上逆,致使胃气不得下行,导致“胃不和”, 形成“卧不安”的失眠机理。通俗来讲就是胃部胀满消化不良,从而刺激大脑过度活跃难以安眠。但凡此类失眠朋友多兼纳差、脘腹胀满、胸闷嗳气、呕吐吞酸、大便失调等症。所以需要消食导滞,方能安神。
五、病中或病刚好时不能安睡多因肺
肺为气之本;一些正处于病中,或大病初愈的朋友,常会感到心烦意乱,夜间翻来覆去无法入眠。这是正气不足外邪侵入体内,肺热所致失眠之症。此类症状常伴有口干身热、小便短赤的现象。若想得安眠,需清肺火,万不可饮冷水,宜多食蜂蜜、枇杷、梨等清热祛火之物。
任何一种病症出现都有一个过程,即便是病因繁芜的失眠,我们也能透过外证寻其本质,通过对周身气血的整体调理,使体内的阴阳达到平衡的状态。荡涤痰热,除烦宁神,协调人体肝、心、脾、肺、肾等五脏六腑功能,恢复协调运动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治疗失眠、解除睡眠障碍。一旦我们掌握了外证与内因之间玄妙的规律。我们甚至可以在病症刚露苗头时就将其遏制住,这也是中医所一直强调的治未病。
睡前小建议:
1. 晚餐不宜过饱,睡前3小时不饮用带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
2. 睡前用温水泡脚,并按摩脚底“涌泉穴”
3. 调暗卧室光线或戴眼罩;保持室内安静或戴上耳塞;
4. 睡前可阅读一些安静、轻松的小诗散文,放点轻音乐;
5. 睡前喝杯热牛奶;6. 睡前可选择柑橘、茴香、紫罗兰等放松精神的助眠香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