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苏菲
这几天,朋友圈都被张靓颖妈妈一封反对女儿与其经纪人冯柯结婚的公开信刷屏了。铺天盖地的消息,到底是妈妈护女心切,怕女儿所托非人,还是为了股权利益,不惜损伤女儿名誉,将准女婿告上法庭,局外人都是雾里看花,无从知晓。
像每一次娱乐圈的风吹草动,大部分人都围观看热闹,翘首以待事态进展,却很少有人反思和自己有关的家庭关系。其实,在中国式的家庭关系里,张靓颖不是特例,只不过明星效应,使她的遭遇被放大,聚光灯下,她承受的要更多。
看起来,明星的家事,和普通人没有半毛钱关系。但稍有点经历的,肯定感慨类似的事情曾几何时也真切地发生在自己身上。丈母娘和准女婿开撕,一点也不值得惊讶,因为这是很多人都挣扎过的泥潭而已。
为什么张靓颖是那个劝不住的孩子?
公开信一出,就有大批网友跟贴留言,劝张靓颖听妈妈的话,免得来日后悔。可是,张靓颖在随后的微博中发文,显然并没有对母亲苦口婆心的规劝所动,而是选择与冯柯站在一起,打算和母亲“耐心沟通”。
和张靓颖母亲一样,很多人一定不理解,为什么张靓颖是那个劝不住的孩子?冯柯是不是渣男,只有留待时间去验证,但张靓颖的原生家庭问题却在这场风波里显露无遗。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如果对张靓颖的童年经历稍加了解,就能理解为什么她会是如今妈妈劝不住的那个孩子。
张靓颖的童年过得并不轻松。父亲是长途运输司机,常年在外,父女感情很是生疏。刚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但她也是过了好几年才发觉。张靓颖曾在采访中说,爸爸甚至连她的年龄都记不清楚。所以,在张靓颖的成长轨迹里,父爱一直是缺失的。
当她遇到比自己阅历丰富的冯轲,成熟稳重和细致关怀,也难怪会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即使冯轲隐瞒婚姻,暗地变更股份都是事实,也抵不过原生家庭曾带给她的失落和绝望,毕竟,冯轲是那个带给自己无数温暖和感动的人。
张靓颖妈妈或许护女心切,但公开信的发出想必压根没有真正顾忌到女儿的感受,伤害已然发生。或许,比起为女儿的选择而痛心,更需要痛心的是带给女儿阴影的原始家庭关系。
真的会有用吗?“大家帮我评评理,拿个主意。”
听到这样的话,是不是有种特别熟悉的感觉?因为它普遍出现在紧张的中国式家庭关系里。家中一点风吹草动就恨不得让所有亲朋邻里都为自己评评理,这不是大多数父母或子女正在做的吗?
局外人无法得知张靓颖妈妈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才会通过媒体公开发布反对女儿和冯轲结婚的公开信,但这场风波注定无法如同张靓颖妈妈所期待的那样——“大家帮我评评理、拿个主意”。按照常理,这场风波只会使母女之间生出更多嫌隙和隔阂。
事实上,把家庭纷争公之于外,绝对不是好的解决办法,甚至是最坏的办法。家务事历来难理难断,自己理不清的,旁人更难理得清,更遑论明星隐私只会沦为舆论八卦,推波助澜只会让事情恶化。
所有家庭问题的出口都取决于家庭成员向内的沟通,而不是向外扩散出更多的矛盾。显然,张靓颖母女之间已经很久不沟通,连结婚这么大的消息,张妈妈也是和粉丝同一时间知道的。往回追溯,张靓颖对于父母离异也是后知后觉。我想,这真的是一个极度缺少沟通和了解的家庭,所以这一场风波的到来,终究难免。
请先做到了解,如果一定要说“为你好”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经历,父母苦心为子女所做的,不论对错,都可以美其名曰:为你好。然而,因为不了解儿女内心真正的想法,“为你好”太多时候沦为一句借口。如果张靓颖的妈妈真的明白什么才是为女儿好,那就会多一点耐心,去了解女儿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冒然发出给女儿带来极大伤害的公开信。又假如,张靓颖能和妈妈有效沟通,也不会让自己身陷狼狈。可惜,世事无如果。
局外人终究无法体会到当事人的感受,回头想想,这世上有多少父母又是真正了解孩子的呢?
曾在地铁上听到一对母女的对话,4岁左右的小女孩高兴地向妈妈展示手里的彩色棒棒糖,并告诉妈妈是自己用粉色的芭比娃娃和另一个小朋友换的。起初笑靥如花的妈妈阴沉下脸,告诉女儿以后不要随便和其他小朋友交换东西,因为芭比娃娃很贵,这样别的小朋友就占了便宜之类。
很多妈妈都会这样做,因为芭比娃娃是要比棒棒糖贵的。或许,这才是最大的问题,用价格和利益去衡量交换的价值,是大人世界普遍的游戏规则。可是,4岁的孩子并不懂得棒棒糖和芭比娃娃到底哪个更贵,但是孩子懂得享受交换的过程和快乐,也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张靓颖已然长大,也并不傻,什么事值不值得,或者她更珍视什么,想必自己都清清楚楚。只不过,母亲不清楚,想要拼命拽住远离自己价值观的女儿。
或许,这个世界规则很多,但是每个人认可和接纳的规则却很少相同。父母和子女更是隔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所以父母所认可的规则和价值,不一定适用于孩子。如果,一定要“为你好”,请先做到对彼此的了解。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
在这起风波里,张靓颖妈妈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致命伤是想把事情的发展都控制在自己手里。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是属于自己的,对子女的干涉和控制,几乎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婚姻大事自然不能放过。
然而,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和孩子就是注定依赖又彼此独立的个体,并不因父母孕育子女,子女就属于父母。如同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所说: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他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他借你而来,却非因你而来。他与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以爱,却不能给他以思想,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
一次幼儿园亲子活动,小侄女所在的班级要求统一着装,一早小姨就忙忙碌碌要给小侄女穿规定的衣服,但小侄女却怎么都不肯穿,想要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小姨连哄带骗,在小侄女的哭闹中勉强给她穿好了衣服。可是,这一天,小侄女都不开心,据说平时最爱的集体舞蹈,她一上台就哭得没完没了,小姨也无奈又生气。
其实,小侄女完全可以穿喜欢的衣服,最坏的结果,就是在一群蹦蹦跳跳的孩子里显得不同。然而,很多父母都宁愿让孩子哭,也不愿打破外界的规则,毕竟和孩子的喜好或自我意识相比,社会的规范和要求有一种不可撼动的威严。
大多数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从很小就开始了,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有些孩子失去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把父母当作权威,有些孩子消极抵抗,变得乖张或叛逆。凡此种种,大概都是为人父母不愿意看到的。
父母皆祸害?
豆瓣有个小组“A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里面聚集了超过10万的网友。在这里,你会惊讶于原来有这么多为人子女的痛苦,在本该最亲密的家庭关系里,却充满了忽视、冷漠、控制和暴力。
被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文化浸润久了,猛地看到“父母皆祸害”这个说法,难免有点无法接受。但真正了解这种说法的缘起,就会明白,什么是偏执带来的深刻。
“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用了这句话。大概读过小说的人,都能体会到杰丝的无奈。
尽管张靓颖风波远没有这些小组成员的经历那么惨烈,但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原始家庭不完整、父爱缺失、亲子沟通匮乏、父母控制欲过强的家庭原型。这是很多为人子女都在经历的痛苦。可是,不能因为一句“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父母就能把对子女的伤害轻描淡写地遮盖,甚至用冠冕堂皇的”为你好“,把一切变得合理。
"父母皆祸害"这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辞,也不过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拥有爱的能力,懂得给孩子最适度的爱。
就像小组的宣言,“反对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尊重遵守社会伦理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仅此而已,没有所谓的离经叛道,而是要大家积极去改变所处的家庭环境,避免更多的伤害。
希望,我们曾是被父母温柔相待的孩子,我们也能对孩子温柔相待,在沟通和了解,依赖和分离中,皆不沦为祸害。
(本文为“苏菲趣育儿”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苏菲趣育儿”,ID:sophia-qy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