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自诩自己是喜欢读书喜欢写作的人,因此,出了什么新书,有哪些新锐作家都比较关注,也会选一些他们的作品来读,读到妙处,也不禁感叹,这样的句子我为什么写不出来?
但喜欢终究不是热爱。热爱会让你充满欲望想要去做,倘若一天不做这件事,内心便会空空荡荡恍若虚度,但爱好不会,爱好太业余了,是无聊的消遣,是饭后的甜点和水果。倘若饱腹,你便没有再吃的欲望。
所以可想而知,即便我声称自己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其实也不过寥寥书本,写过几年日记而已。
今年开始想要认真写文章,开始学习写作技巧,注重逻辑思维,文章追求层次,刚开始写几篇,发布在网站上,阅读寥寥便开始灰心丧气曰“写作是需要天赋的”。在群里被前辈们“教育”:你只管写下去。没有灵感,写不出来,就只管读下去。
写作需要功利心吗?需要的,一开始是大家捧场,就会洋洋自得,这份洋洋自得是写下去的动力,写的多了,自然注重修辞,注重逻辑,注重层次,注重文笔的精炼。但不可过分功力,如我一般,还没开始,就幻想爆文问世,实在是异想天开。
最近读到一本书,是豆瓣读书的作者舒明月的新书《大师们的写作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一开始读这本书是想看看诸如鲁迅先生,张爱玲等大家们是如何写作的,想看看作者的分析与我的理解能不能碰撞出火花来。
也想象作者在做中学课本中的阅读理解一般的陈词滥调:运用了什么修辞,什么手法,寄托了什么感情,暗示了什么心情,表现了什么精神,传达了什么思想。刚读了序言就喜欢上作者了,像是偷窥了我的内心,有一种“欸,她怎么知道我这么想的?”的惊喜。
为什么呢,作者一开始就如是批判了中学阅读理解对一些文章的过度解读。词不达意,或者生搬硬套。我们心智未开时期隐隐感觉不对,却又说不出来,在这里,都找到了答案。
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写不可或缺,但重要的是读,不断输入新的知识,丰富内心,提炼文笔,才能在笔下开出花来。倘若只写不读,恐怕也只是练字而已。
《大师们的写作课》分了三个章节来逐步分析大师们的写作手法:内容篇,技能篇和拓展篇。通过颜色,情境等小的场景来分析,再到深入分析,寻找大师们的写作密码,最后通过了解大师们的写作技巧来自我延伸和拓展。
比如一开始就列举鲁迅先生《秋夜》中的著名片段: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们中学教案是这么讲解的:
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牵强吗?解释力够弱的,根本记不住。
台湾作家张大春的解释是:
枣树只是鲁迅为了铺陈秋叶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前面那四个“奇怪而冗赘”的句子竟是写来为读者安顿一种缓慢的观察情境,以便进入接下来的五个句子:“枣树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张先生的解释令人信服,读者只要用心跟随鲁迅的文字,就会有一种镜头画面的切换感,随着鲁迅先生的描述而移动。
反观知乎上的提问“有哪些句子被过度解读”的回答中,大部分列举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
相信既然有心提高写作能力的朋友们,必然是喜欢并且也在坚持写作的,这本书,作者更多地是在教我们如何读书,而不是如何写作。要知道任何现时的写作都与已有的文本存在着呼应,有意识的运用这种呼应,可以增加写作的魅力。
惟愿有所得。
瓶子乐悠悠原创文章。既然来了,留个红心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