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个大三的姑娘向我倾诉心中的迷惘,不知道是准备考研好还是认真准备讲课大赛获得名次然后进入中学做老师好。她说,我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写论文的时候也觉得自己不适合学术,所以,对于考研很犹豫,但身边好多同学都在准备考研,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和她分析了一点当前的就业形势,又安慰了一番。合上手机,回想起自己的大三,也是一样的迷茫,一样的不会写论文,毕业论文更是水的一塌糊涂。
刘同有本书叫《谁的青春不迷茫》,大部分人的青春,或多或少都曾迷茫,因为有些路一旦选择了,就可能改变一生,使人不得不慎重,而年轻的时候,经验又不足。
一路走来,我的故事平淡无奇,不过是众多考研大军中的一个,只不过很幸运的考上了。如果用一个煽情的标题,也可以说一个普通院校的学生如何逆袭考上985。但我身边,有太多的人来自普通学校,考上了名校的研,一点不稀奇。985本科毕业的学生,或者直接工作,或者就出国了。记得有次师兄说,我们学校,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虽然刻薄了些,细想下来,确实如此。
我曾经以为我是幸运的。我的专业是自己所选,路是自己所走,没有不喜欢的问题。但多年的应试教育,使我的思考能力与发现问题的能力极弱,几乎可以说是没有。死记硬背的记忆能力虽然不错,读到研究生,也就没什么用处了。加上没有严格的学术训练,完全不会写论文,久而久之几乎是害怕写论文了。
关于专业,读研之后,才发觉自己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并不高。宽裕的经济,使我多年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连带的学习上也懈怠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学习上也如此,高中以来努力学习的习惯,很大程度上是机械的,为了考试。当学习不再是为了考试,一度我迷失了自己。天天看剧看综艺节目,仿佛要把从小到大没看过的都补回来。整个人懒了。
后来,想起读研的初心,是为了读博,进大学做老师,这才报了名。其时毕业论文弄得我焦头烂额,完全没复习。意料之中的,英语挂掉了。硕士毕业的时候,我还没找到工作,在老家住了一月有余。那时,我忽然发现,所有的人都在轨道上运转,上学高考读大学,然后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生活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我发觉,我脱离了轨道,生活仿佛把我甩了出去。那段时间,额头上冒了许多痘痘,一面是母亲对我结婚压力的逼迫,一面是来自于对自己的失望。我在轨道之外,看着轨道内的人努力生活努力工作,不得其门,被关在门外。
与母亲大吵一场后,我终于决定出发。一个人拉了行李箱到郑州,借住在同学租住的房子里,投简历找工作。面试的第一份工作就过了,就这么安定下来。我想,那时的我,特别渴望安定。一旦遇到工作机会,就来不及细想,留下了。
那时的我,渴望安定的家安稳的生活,却又害怕进入体制,害怕一旦进去,会没有勇气跳出来。后来中州古籍出版社的杨老师短信通知我去面试,并且告诉我,他在社长面前推荐了我,觉得我不错。我还是拒绝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我怕我一旦稳定下来,就不愿意再去试一下,考博。
我告诉自己,试最后一次,考上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永远不再想这茬事。努力找一份与文字相关的工作,稳定下来。
很幸运,一番周折,被录取了,还是意料之外的学校。
终究还是在26岁时,没有让自己安定下来。
每当有刚读大学的小孩说羡慕我时,我都会惶恐。我不是一个多么努力的人,也不是一个多么勇敢的人,只不过在命运的轨道上,被推着往前走。也许我比大多数人幸运,读书的路上,一直很顺利,虽然小学到高中读的是乡镇上不起眼的学校。
这么多年,我似乎都不知道对未来如何规划,就这么一路走到今天。
面临选择时,迷惑而焦虑。找工作时,恐慌而紧张。会怀疑自己,嫌弃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努力,总觉得不是那么有底气。但是不得不向前走,因为要生存。记得最初考博失败,找工作时屡屡碰壁,每次面试都害怕,后来去了郑州,背水一战,反而放松下来。一旦自信起来,好运也会来临。我并没有被轨道抛出,只不过暂时脱离轨道,调整自己的状态。所谓好工作,也都是暂时的。社会变化那么快,一些小公司也许瞬间就被吞没了,某些行业也会消失。工作是人生的另一个开始,只有不断积累,方能长久立足。
走到现在,后悔么?我想,遗憾是有的,却一点儿不后悔。
——2017.6.13 依烟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