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无压工作术(衣柜整理法)
1. 准备一个收集蓝:
把“一切引起我们注意的事情”都收集下来,放到头脑以外的地方,在清空大脑的同时达到“心静如水”的状态。
用一个可撕便利贴当收集蓝
每天清空
将桌面的某个区域定位“捕捉区”
规定:
- 捕捉工具越少越好 (工作时用可撕小本子,生活中用手机备忘录)
- 保证5s钟进入状态 (如果无法在5s内取出来,那应该换一个收集工具)
- 定期清空 (工作中的每天清空,生活中的每周清空,用一个空空如也的收集蓝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2. 给收集蓝里的事情分类
清空收集蓝,明确每一件杂事的意义。先迅速分辨出收集蓝里的杂事,哪些是“可以行动”的,哪些是“不能行动”的。
处理收集蓝的几大原则:
1. 从最上面的一项处理:这个原则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获得均等处理的机会。“明确意义”这个词,并不意味着“立即去执行”,它仅仅是“判断事情的实质,决定下一步地行动方案,然后放到相应的地方去”。无论如何,你必须尽最大可能迅速地突击到工作篮的底部去,而且不逃避任何一件事情的处理。
2. 一次只处理一件事情:处理完一件再去处理下一件。
3. 永远不要再放回收集蓝(被迫中断的事情除外):当你第一次从收集蓝中取出事情时,立刻判断它的实质以及处理方法,永远不要再把它放回收集蓝内,争取一次就把它处理好。
三类【不能行动】的任务
- 垃圾:这类事情千万别去做,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在捕捉的时候就将它过滤掉,不要放进收集蓝。
- 将来某时:当某些条件成熟时才会做的事情。比如:旅游、整理办公室等等。
- 参考资料:对待这类事情的正确方法是——分类归档。
六类【可以行动】的任务
2分钟行动: 2分钟内可以解决的事情——立刻去做。对付繁琐小事的。
项目:需要多个步骤
任务:由多个行动组成,和项目的区别是几乎都是自己要解决的事情,比如制作项目进度计划。
行动:可以直接去做的事。有空的时候就立即搞定它。
指派给别人完成的事:把猴子甩到别人身上。
特定时间做的事:写在日程表里。
大脑是用来分析和创造的,那些需要保存的东西才是写在纸上的。
3. 脑袋里只装一件事
好处:
- 专注
- 成就感: 将每天要做的事情写在纸上,标上优先级,然后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已经准备得比较充分得来做。做完一件,划掉一件。伤齐九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每件事都做到一半,不如将一件事情完全做完,这样做起事情来更开心,更有成就感。
- 摆脱压力
- 更好的结果
4. 脑袋里只装哪一件事?—— 下一步行动
“行动”:可以直接去做的事情
“下一步行动”:某一件事情的下一个可以行动的事情
每接手一个项目或者从第二象限取出一个任务的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在纸上将任务分解成若干“行动” ——> 找到“下一步行动” ——> 执行它 —— 执行“下一个行动” —— ... —— 完成。
任何时候都问自己“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任何复杂的事情都是由简单的“行动”组成的。就像一个很大的毛线球,只要找到它的线头,顺着线头就会把毛线理顺的。
“下一步行动”驱动着你的人生。
写“行动”的秘诀:
秘诀1: 动词开头。以动词开头才能保证它的执行性。如:准备会议资料、回复Email。
秘诀2: 内容清晰。如”准备会议资料“虽然是动词开头,但是描述不清晰,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几点开会,会议上要提出什么问题等等,还需要再行动前一一落实,所以这样的下一步行动是失败的。我们应该尽量给大脑一个清晰的信号,避免大脑自己“擅自加工”。
秘诀3:描述结果。要在任务开始前就对想要的结果进行描述,描述得越清晰,产生的能量就越大。 如:早晨9点带着做好的计划书在会议室开会讨论营销计划,说服与会者认同我的营销方案。
秘诀4: 设定开始时间、周期、最后期限。
5. 行动、任务、项目的区别
行动就是可以直接去做的事情,决定它的下一步行动其实是决定执行时机。不同的时机去做,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任务是由多个行动组成的,项目也一样。
区别:任务下的行动基本由自己独立完成,项目可能由多个人共同完成。
做一个任务关注的重点是事情本身,做一个项目关注的重点是与人的沟通协调。
例如:制作项目进度计划,是一个任务
下一步行动——》确定总工期、成本、干系人、资源
下一步——》设置里程碑
下一步——》在里程碑的基础上分解出每一个任务,并且确定时间期限、落实到人
下一步——》......
就这样一直问下去,直到完全搞清楚,然后再返回来一步步执行,这就是所谓的分解任务和以终为始。
“下一步行动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像自行车带齿轮的踏板,我们踩着它驱动整个系统。
项目。项目不但由多个行动组成,并且需要多人或者多部门协作,所以如果你是项目负责人,那么你的重点就不是分解任务并执行,而是沟通和协调,让团队去做事,自己跟踪进度,把握全局。决定项目的下一步行动是建立框架。
行动关注事情的执行,搞定任务的终点是先想清楚结果图像是什么,然后找出实现这个结果的路径,做项目既要知道怎么搞定人,还要把握好这些人的执行情况。
6. 组织整理:将分类的衣物重新储存
⊙ 我们有一个”收集蓝“,里面写满了“杂事”。
⊙ 我们明确了每一件杂事的意义,并且知道不同类型的事情,决定下一步行动的方式不同。
接下来:
- 2分钟内能搞定的,立即去做;
- 某时去做的,写到日程表,并设置提醒;
- 行动,写入“行动清单”,有空的时候做;
- 项目,就地决定它的下一步行动,全部写入“项目清单”;
- 不知道什么时候去做的(如哪天有空去打羽毛球),写入“将来清单”;
- 资料,放入合适位置存档;
- 任务,分解为若干行动,把行动写入“行动清单”。
日程表
存放特定时间要做的事情。
将来清单
使用32开那么大的效率手册来管理所有的清单,将来清单上的内容可能要很长时间才会执行,所以我把它放在最后的位置,每周回顾的时候翻开看看,有没有事情可以孵化成行动了。
行动清单
这是每天的主要清单,排在最前面,我在每天工作的时候把效率手册放到右手边,翻开到行动清单这一页,随时可以再上面记录,当行动完成后,也随时可以从上面划掉。
项目清单
在效率手册上用专门的区域来放和项目相关的一切。
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工作中的“3+1”清单系统。
每天早晨到公司,浏览一下“3+1”清单,立即就对当天要做的事情心里有数了。
每天下班时,花一点时间写下明天的待办事项。
7. 深思:对事情做到心中有数
压力是因为焦虑,焦虑是因为缺乏掌控感所造成的。当做事有条理了之后,就不会有压力了。
要解决盲目的问题,还需要深思。
对清单系统深思至少有三个好处:
孵化杂事。如果不做深思的话,“将来清单”会越来越庞大,事情会一件一件地堆在那里。因此必须对这个清单进行“修剪”和“孵化”处理,不论是将已经不感兴趣的事情从清单中划掉,还是将时机成熟的事情从清单里挑出来做进一步的思考,都将有利于保持清晰有序的头脑。
产生灵感。每天忙于工作的时候,就是在低头赶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应接不暇。而深思是让我们抬头看路,找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段,重新审视一下过去发生的事情,还有未来要做的事情,很多平时觉得棘手的事情,都会在这个时候找到灵感,总是低头赶路,会撞到电线杆的。
提升高度。我们不应该只看到脚下的路,我们要去选择道路,才能走得更远。让别人拿着时钟工作吧,你带着指南针!通过对自己一周工作的重新审视,向自己发问:我的目标是什么?今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应当如何取舍?当我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看待现在的人和事,你会有前所未有的发现。
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段也很重要。
- 每天下班。我每天下班后的最后一件事就是问自己四个问题,就像下班前的一个仪式,也是我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写下回答后,就放下工作。
① 今天做了些什么?
② 对哪些比较满意,哪些不满意?
③ 推进了哪些重要的事?
④ 明天的规划是什么?
将它做成小卡片,摆在桌子上,每天下班前都看一眼,回顾自己的一天。
- 每周回顾。每周日早晨。
1. 清空收集蓝。
邮件的收件箱、桌面纸上随手写的东西、整理办公桌或家里的环境,都算作清空收集蓝的动作,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大脑和环境清清爽爽。
2. 检视将来清单、行动清单、项目清单
- 将来清单里有没有可以孵化的任务?有的话,就把它从“将来清单”里拽出来,当作任务分解后,放到“行动清单”里。
- 行动清单里有没有已经做过但还没来得及划掉的任务?上周都做了哪些事?下周还要做哪些事?清单上的那些行动具体规划到下周的哪天执行?
- 打开项目清单浏览一下,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现在项目的完成度是多少?项目需要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在项目的分解、人员分配等方面有没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3. 检视日程表
根据日程情况适当调整一下行动计划。
4. 本周添加收藏的内容
如网站的收藏夹、印象笔记、为知笔记里的内容,筛选出本周添加进去的内容,再做一次浏览,加深印象。
5. 年度目标
将自己的目标纳入回顾系统,通常这样的目标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才有可能达成。比如:健康的目标,每天早起锻炼,每周跑三次步;财富的目标,心智的目标,等等。每检视年度目标一次,就被点燃一次。
8. 行动:选择最佳方案
我们的工作和人生是可以分为六个高度去进行检视和规划的。
1. 原则(五万英尺):思考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原则和目标,这是你工作的灵魂所在。
2. 愿景(四万英尺):3~5年的工作目标,可以是职位的,也可以是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在这个层面你需要问自己:
① 我想要什么?
② 哪些人已经做到了?
③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④ 那时候我的工作和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给自己描绘了一幅图画,当我不断地回顾这幅图的时候,我要完成这些目标的愿望也就愈加强烈。
3. 目标(三万英尺):目标是比愿景更细化的东西,通常在一年内就可以有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 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并且更深层次地研究自己所在的专属领域。
4. 责任范围(两万英尺):工作上的角色,生活中的角色,如家庭、个人财务、精神层面等;兴趣爱好上的角色;要把每一个角色扮演好,就需要执行一些任务,以拉近现实和期望的距离。把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情做得漂亮,才有可能升职或者有其他进一步的发展。
5. 任务(一万英尺):这包含了任务和项目。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目标系统,但是我们仍然要将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一个个项目上。
6. 下一步行动(跑道):这是最为细枝末节的事件,我们要将它们全部放进行动清单,然后一一消灭。谁更关注细节,谁就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职业规划清晰的人,才会驾车进入快车道,直奔目标而去。
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然后制定一个“自上而下”的职业规划;当这个规划确定之后,我会“自下而上”地搞定自己的工作,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随时修订自己的规划,这是我的工作方式。这样就可以做到忙碌但不盲目了。
我们在选择究竟执行哪一个行动的时候,通常会根据四重标准进行。
- 重要性:决策行动的下一个标准就是相对重要性,即在所有剩余的这些选择中,对我来说,哪一项最重要?职业观,四象限。
- 环境:利用环境将一类事情集中处理,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 时间:时间是决定行动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考虑现在到底有多长时间可以用来处理手头的事情,利用生活中的“时间片”,在3~5分钟内迅速完成一项任务。
- 精力:保持自己的节奏,将繁琐的、难度大的任务用简单的任务连接起来,这样能有效防止疲劳,也有利于集中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