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公司内部讨论了配件精选的产品形态问题:到底该做购物工具,还是做逛的社区;
先整理会议的讨论过程:
(5)工具:1+1+1+1+1
先把工具做好;
用户上来就是买配件的(直接识别了嘛),就是来比价的;
现在就是买了就走;
不会有逛的概念;
很有目的性(笔记、天气、清单);
对于数码产品,目的性特别强;对于衣服化妆品等,需要逛,因为市场上的东西太多,需要逛帮忙推荐;
打开次数太少;
询问朋友后就直接买了,不想在App里逛;
对数码不感兴趣,不需要逛;但是会线下询问朋友意见,只需要了解最基本的信息;
广的只要有一个就行了,需要一个专门卖这个的(她觉得这个专门的更专业,里面的购物指南不是广告,更可信);
(8)社区:1+1+1+1+1+1+1+1
社区需要互动;
需要用户量;
先工具,然后让用户留下来,通过内容,通过上面总是有很多新上市的智能硬件,通过个性化推荐,哪怕你长时间卸载了,只要系统匹配到你感兴趣的商品,我们可以通过短信等渠道推送给你,让你上来逛;
就是当用户对你App信任了,此时他想留下来,但是你纯工具,让我无法逛,我想留都留不下来;(豌豆荚---设计奖等频道、酷市场---配件单、发现等频道)
不知道要买什么时,更需要逛的应用;
有趣的内容,好的介绍,好的专题,每天都会去逛一下;
用户目的性是很强,但是对耳机依旧不够了解,所以依然需要百科,依然需要互动,依然需要别人的购买情况,别人的购买意见;
手机配件买不买无所谓,此时就需要一个逛的页面,诱惑我买;
京东和淘宝已经在我们心中是工具了,而且还是工具中的战斗机,如果我们还是工具,无法竞争;
先让我知道这是专门配件精选的逛的;
我们买东西前会先查一查资料;
逛也是要逛干货,这是前提;
跟爱好相关的,那肯定是愿意逛;
没有跟数码相关的专业的App,如果有一个个,更倾向去逛,既然专业,则最新的产品一出来里面就应该有,否则我就感觉不够专业;
再深入分析:
对于一个新市场,用户需要的是一个功能做到极致的工具,不需要一个逛的社区;
因为用户需要的是快速解决他的问题,且新的市场,用户习惯未形成,用户规模也比较小奥,无法形成社区;
举例:
1.跑步类App:
刚开始都是只做好记录步数这个核心功能,圈好一部分用户,培养用户用App记录步数的习惯;
后期就加入了各种分享、悦跑圈子,然后自然而然地像健身类社区方向发展;
这种产品边界的扩展是正常的,但是也是比较危险的,必然会流水大量用户,包括现在很多人也只是需要一个纯粹的记录步数的工具,所以各种手坏开始大型其道,通过硬件来做纯工具,是一个新的创新思维;
现在跑步用App记录的习惯还属于慢慢养成的过程中,所以运动社区类App存活地不差;
2.应用市场类App:
大家刚开始也只是需要一个渠道,可以下载最新的App,而不是在百度里搜索、在安卓网PC网页上搜索;所以刚开始,酷市场一直做不好,也一直做不起来;
而越往后期,用户希望可以看到更多优质的App,而发现优质App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逛,所以最美应用、少数派、酷市场等都慢慢有了起色;同时豌豆荚也加入了更多发现的元素,就是让用户逛;
当应用泛滥的时候,用户就需要一个优质精选的社区,和大家交流;
而酷市场里的用户自己创建的应用集就是最优质App的社区;
3.音乐类App:
记得08年听歌时,都是在百度MP3中下载歌曲文件,然后用千千静听听歌,因为当时mp3好流行,大家也找歌最需要的是一个工具,听歌也需要的是工具,所以百度MP3火了,所以千千静听成了听歌必备;再往后,出现了把找歌和听歌这两个功能做到极致的酷狗、酷我这两个听歌工具,一下子俘获了消费者的心!
这两个工具类App的极致体验让其活了近8年!
再然后就是完全创新的音乐模式横空出现--网易云音乐,打得各大巨头搓手不及,俘获用户心里,用户衷心程度最高;
因为此时用户早就不满足于只是听歌了,更多的是听故事、找共鸣,等这类音乐的革新等了好久了;
早熟的人也越来越多,伤心的人也越来越多,回忆的人也越来越多,办公后想听歌放松的人也越来越多,想释放压力的人也越来越多;
而网易云音乐的歌单便成全了用户,释放了用户;
网易云音乐在产品模型上已经领先了不是一点半点了;
4.最后再说购物类App:
电商这个市场,经历了好几个阶段,到现在已经成形,实属不易,阿里巴巴能得最大市场,跟他做得贡献是成正比的,很正常;
电商从最开始的用户只需要一个网上平台而已,说白了连工具都算不上,因为用户只是想在这个平台上浏览浏览本就不多的商品,购物的欲望都不强,还不需要工具辅助;
然后慢慢得,平台上的商家和商品越来越多了,用户的选择越来越难了,此时各种购物工具也就出现了,包括购物车、购物比价、降价提醒等各种功能深得用户喜欢;此阶段用户是很希望体验极佳的购物工具出现的(请看chrome扩展的下载量即可知道);
再慢慢得,在海量商品中如果寻找到适合用户的高性价比商品成为了用户的诉求,如果满足这个购物需求呢,这是很多电商都在思考的;
主要做了如下尝试:
a.主打高性价比的购物平台瞬间俘获用户的心,例如9块邮等,之后改名叫卷皮必然是有淡化9块市场的用户印象的思考;还有返现网也是如此;
b、垂直电商:
此时便是垂直电商疯狂生长的最佳时机,通过提供某个垂直领取的购物极致体验,来让用户快速买到高性价比、适合自己的此类物品;太多了,就不举例了;
c、社区路线:
毕竟像卷皮这类全品类商品优选门槛太高,那么可以让用户去发现好的商品,于是各种走社区路线的电商App出现了;这类App在交互体验、商品分享上做到极致体验,应该说比垂直商品的产品模型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再来回头看看淘宝,这是个很有意思的App;
淘宝是经历了全过程,先只是平台,圈住商家,然后推出让用户爽的如意淘工具,再然后推出商家精选的微淘,再然后推出纯用户分享的社区,再其次推出一千零一夜纯自制的、内容诱导性的非理性消费;
为何淘宝的微淘做不好,因为让商家去分享那就是坑;
为何淘宝的社区也没做好,还没有一个普通社区电商App好:因为淘宝的产品形态决定了用户停留时间,淘宝在用户心中就是购物工具,用完即走,不会停留,这就是产品边界的力量;
但是那为何淘宝的一千零一夜可以瞬间火爆,因为他在适合的时间,释放了用户的感性消费心理;
哪怕一千零一夜没有任何盈利(具体我没考证),但是它已经是成功了的,因为淘宝终于找到了一个对的方向去满足用户的非理性消费,找到了一个对的方向脱离在用户心中的工具属性形态;
那这个方向是什么? 社区?视频?
是内容;
更准确说是感性共鸣内容;
淘宝估计也没想到用户的购物心理已经发生了如此的变化(从一千零一夜曝出来的策划,看的出来刚开始只是试一试的态度),之前只是把网购当工具,现在已经网购已经有门票可以去解决用户的感性共鸣问题了;
现在回到配件精选话题上来,我们是该去全力做纯非理性消费,还是如何?
其实网易云音乐和酷市场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最好的路线是:在满足用户买智能硬件(听歌、下App)这个最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让用户们自发地分享、交流、整理好的商品集(歌单、应用集),营造一个感性的社区产品形态;
产品形态已经确定:感性的社区产品形态;
再回头想想淘宝,一次次的尝试都是在向这个产品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努力,包括推出的商品【问答】;
既然产品形态确定了,我们该如何做呢?
首先扩充智能硬件的产品库,满足用户购买智能硬件的最基本需求(可以买到);
让可以自发的分享、整理好的商品;(配件单:发现优质商品)
然后根据用户的硬件情况、购物习惯等推荐其感兴趣的优质商品(展示优质商品);
最后通过抓取的百万级别的评论、资讯等信息,整理并提供给用户,让用户产出高质量的非理性消费文章;从而形态由理性到非理性的闭环;(非理性消费,内容产出,满足逛的需求)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1.产品库一定要够全,但直接展示的商品不一定要非常多,贵在精;
2.要在策略上,让好的配件单可以更被多人看到,让更多人加入到配件单的维护和创建中,让配件单承载创建者的分享情怀,让配件单成为购物者的标杆,超越官方推荐的商品;
3.配件单后期,官方推荐的商品都应该取之于用户分享的配件单,而不再是商家说了算;营造极致的分享、自由购物社区;
4.抓取的评论和配件单产生的大量评论,一定要做好分析、整理,这是我们贵宝贵的特色资源和竞争壁垒;也是内容消费的基石;
具体如何分版本实现,之前产品内部已经深入讨论过,此文章中不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