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遇见孩子,我才看见了自己。这是很多母亲都有感而发的话语,曾经都是娇滴滴的女孩儿,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学会照顾别人,了解别人的需要,我们想要活得更久,去陪伴孩子走更远的路。
做为父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育儿观,有的观念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有些观念是我们自己觉得对的,还有些是我们从各个育儿书中学到的,不同的人,育儿方法不同,加上孩子本身的差异,自然就养出来不同的孩子。
很难去评判谁的方法完全对,毕竟适合自己家庭的方法才是最好的,不用刻意去追求别人的认同。
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都在不断的修正观念,也只有与时俱进的方法,才能事应孩子的成长,毕竟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问题要解决。
最近我感触最深的是选择、接纳、连接三个方面,这三方面不断修炼,我才能在未来和孩子相处中,更加游刃有余。
问题不同,解决的方式截然不同
在这本书里,我重点标注的第一句话,是关于我曾经的痛苦记忆,我不想、不接受做妈妈的阶段,并且这个时间段持续了很久很久。
“生了孩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想去抱自己的孩子。”我回忆自己刚生完孩子时间段里的所作所为,现在竟然都不敢相信那些都是我。
因为和孩子爸爸的两地分居,因为孩子刚生下来到6个多月不断地母乳性腹泻,因为我的抗拒和不认同,我的身体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我一度都不敢看自己,也很少真正关注到自己的需要。似乎只记得我无时无刻都在奶孩子,我和世界分离了。
有时候我看着孩子在床上哭,竟然冷冷的不能走过去抱他,因为我内心没有爱,只有各种不满。那时的我不懂,原来我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给孩子更多的爱。
幸好我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及时醒悟,不然,可能我会沉浸在不幸的漩涡中,不能自拔,直到毁灭。
通常父母都认为,孩子一旦出现不听话,我们会有一个念头,我如何搞定孩子?可是问题一旦提出,就会有限定性信念,要么是父母妥协,要么是孩子妥协,这过程就是零和博弈的过程。
为何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用双赢思维呢?我如何帮助孩子?这样的问题似乎更加有益亲子关系。我经常会遇见一个问题,就是每天下午放学,孩子都在小区附近的足球场和同学玩,玩完之后,恋恋不舍,还想继续的时候,我家孩子就会一脸不开心,不肯离开球场。
曾经我总是喜欢用脑思考,这么晚了还不回家,太冷了;都玩这么久了,还不回家,不听话;你这孩子真是玩起来没够;当我用脑思考时,都是对孩子的评判,自己不满的同时也体会不到孩子的内在需求。其实和孩子哪有那么多是非可讲,用心感知孩子的需要,才是正确的方法。
有一天在活动结束之后,他邀请女同学从台阶上蹦下来(台阶很高,超过孩子的身高了),可是同学的妈妈和同学本身都不愿意做这件事,可以理解,毕竟女孩和男孩不同。如果放在以前,我一定会强制抱走,或是威胁孩子。这次我感受到他其实就有这么个小小的要求,我说:妈妈陪你蹦好吗?他点了点头,并且我们约好了蹦几次。结果他真的在蹦了4次之后,就有说有笑地跟我离开了。
原来不是孩子不听话,是我们太想孩子是大人,太想让他懂事了。
面对任何一件事,你地选择是主动还是被动,过程中你的表现就会不同,所以谨慎提出问题,千万不要惧怕问题的出现,要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上方法总比问题多。
我就是我,平凡却不普通
人多半得不快乐,都来源于比较。
我自从生了孩子之后,很不喜欢做自我介绍,觉得自己一无所长,还是个孩子的妈妈,无论是时间、学历、经历上都和很多人无法媲美,所以我焦虑无助,总是在不断的打击自己,让自己永远在失败边缘打转。
可现实就是现实,我没有高学历,声音沙哑,目前没有好工作,还有一个需要我陪伴的孩子,可这些曾经多半都是我自己选择做的,我想要翻盘,只能在接纳事实的基础上,做出改变啊。
倘若我一直不认可自己,就只会活在不快乐和抱怨中,对未来没有丝毫的帮助。
接纳现实,是改变的第一步。我要看到真实的自己,别人的优点,我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精进方法。
因为曾经不接纳自己,对自己吹毛求疵,就必然会对孩子有不满。可是当我静下心来细数自己和孩子的优点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也很优秀,原来我的孩子非常的善解人意。
我开始刻意注意我和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特别的能坚持,还喜欢看书,喜欢分享,并且只要确定了目标,就能快速去行动。我的孩子从不跟别人打架,在游乐园还带领着比他小的小朋友一起玩,在我生病期间,对我照顾有加......
我竟能够列出一大堆孩子的优点。
于是在看这本书时,我写下一个行动小清单,每天都给孩子说一句感谢的话,有针对性的鼓励孩子。当我转换视角去看孩子时,我才发现世界都变美了,自己的心情也好了,不那么焦虑了。
你和世界之间,我永远站在你这边
父母就是孩子的世界,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这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公共场合最常见的家长和孩子的纠纷,其实都是源于大人觉得没面子,想要迅速的解决矛盾。可是你越是在意别人的目光,你越是无法体会到孩子哭闹背后的需求。
我这两年练就的最大的本领就是,无论人多人少,我都要坚持和孩子连接之后,再解决问题。不是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们,而是我觉得在世界和孩子之间,我觉得孩子更重要。
连接其实就是同理心,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现在的情绪怎么样,他有什么需要求需要被满足。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人不可能一生只有开心,也不可能永远都是苦瓜脸,不管哪一种都是不健康的。
刚毕业的时候,在一个培训中心工作,当时会对孩子和家长进行感恩教育,可不少父母都反应,刚开始回家表现很好,可是之后很快又会恢复原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家长太爱用自己的付出,绑架孩子,而这种感觉没有人会喜欢。这个问题就跟连接类似,有人会抱怨说连接之后,孩子依然不听话。可连接本身就没有目的,只是为了打通两个人直接的障碍,让爱在两者之间流动而已。
孩子是非常会连接的人,比如他每天晚上睡前,会让我抱他上厕所。早上起床,希望我再跟他在床上趟一下。以前我不懂得,现在才发现这些就是他和我连接的方式。
孩子还特别会和自己连接,我觉得大人真的应该学学,孩子会在等公交的时候,坐在路边,尽管大人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孩子在坐下的那一刻,自己得到了休息。还会拿出口袋里的小玩具,捣鼓捣鼓,其实都是让自己有个小小的仪式感。
我曾经设想过无数次没有孩子会多好,可最近的一段时间,我自己出去学习的时候,都会无比想念孩子。原来我根本没有做好和孩子分离的准备,并且我也不要失去和孩子亲近的机会。
不止爱别人,更要爱自己
时常听到很多妈妈说自己如何如何为孩子奉献,会想到曾经的自己,几乎是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但也正是因为如此,经常会对孩子发脾气,因为觉得自己一直在做出牺牲,其实正确的亲子关系不该如此,我们应该先爱自己,当心中有爱时,我们才能把爱分享给身边的人,特别是孩子。
这方面我觉得做的最好的就是王菲,这个女人不仅仅是声音特别好听,就连她对孩子对家庭对自己的方法都值得很多人学习,有些人说她自私,但我觉得这种自私是一种稀缺的能力。
当年她和窦唯离婚之后,有人问她你要给女儿找个什么样的爸爸,她直接回复说:她有爸爸,我要找的是自己的伴侣。一句话让对方无话可说,我特别欣赏王菲的这种洒脱和自我。
最近这一两年我也明显感觉到自己应该自私一点了,于是周末偶尔会给自己放个假,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或是交流心得,在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偶尔忙里偷闲去看个电影,虽然看起来都是小动作,但当我在某一刻感觉是在为自己活时,内心的幸福感就会上升很多。
我现在看到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的妈妈,都会格外的提醒一句,没事就多关爱自己,千万别傻傻的只为孩子付出。王尔德老先生说: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希望所有的妈妈,都早早意识到“自私”的妈妈才最有爱,“自私”的妈妈才能养出幸福的孩子。
育儿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你可以静待花开,但不能因循守旧。爱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也不是一味索取,而是在养育的过程中,不断修炼,成就自己,也满足孩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