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了《精力与时间双重研习手册》,想起了一些别的书,以及自己在年初拆的《搞定1》,有一些当时的遗留问题现在似乎有了答案,值得记录一下。
我读《精力与时间双重研习手册》的总体感受是实用,书中并没有新理论,但是崔律把很多理论和知识用她自己的逻辑框架呈现了出来,每个知识的讲解都看到见拆书文法的影响,比如概念讲解,举例说明,细化操作步骤,异议预防,阅读起来觉得很容易,有温度。
重翻我自己的拆书实录,讲了两个主题:
1. 用收集-整理-记录的三步法,制定待办清单,处理大脑应对太多待办事情而导致焦虑的问题。
2. 用定时定点回顾的方式提升清单的有效性,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当时不管是过级还是在公司里拆书碰到的小伙伴提出的问题有:
1. 清单应该长什么样,有没有什么好用的工具
2. 清单执行不完,达不到效果
我当时其实是特地把第一个问题的讨论排除在外,工具篇不是当时我拆的片断内容的重点,但其实听众是很关心一个好的清单应该长什么样,有没有什么工具用起来既简单又好用。我没有给出答案,是因为一来我觉得清单和工具因人而异,自己觉得好用就好,二来我自己也还在摸索中,我当时用的最多的是excel。但是自从接收到听众的这个问题,我开始关注用什么工具。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推荐用“时光序”, 我开始尝试使用,到现在用了接近半年。如果现在还有小伙伴问我用什么管理清单,我会推荐“时光序”这个APP, 功能简单够用,可以管理日清单和任务列表,现在我感觉这个APP的产品经理更偏向它集中在日清单的功能。我没有去下载崔律推荐的高效TO DO, 因为我觉得时光序很不错,语音输入也很方便。
针对第二个问题,清单执行不完,形成虚设,我当时拆3-3的时候小伙伴共创的解决办法是:
1.大清单 - 用大清单收集所有待办事项,避免忘记该做的事情
2.小清单 - 从大清单中挑出今日待办,可以为今日待办分类,比如:今日待做,今日待沟通,今日待查,今日最重要的三件事
3.专注 - 每次只做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再去做下一件事,突发事件尽量先放进待办清单
4.工具 - 找一个好工具管理清单
崔律的解答增加了实操性。首先,崔律把行办清单和日清单,日程表区分开来,强调使用日清单。日清单不仅是一系列待办事项的列表,还需要加上具体处理的时间规划,这样提升了行动的可能性。但它又和日程表有区别,日程表里的事项可能不容易改变时间,因为可能会涉及第三方,而日清单里的时间可以是根据自己的处理事情的优先级自己可以掌控时间安排,更多灵活。所以,关键是,不仅要列清单,还需要规划时间。
关于工具,崔律推荐高效TO DO APP,书里还细致地推荐了如何使用这个APP, 这也是我原本没想到的。有些事情很简单不值得一提,但是谁知道是不是大家都懂呢?不能预设。
这本书有个片断特别有感触
要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靠记忆和估算是不靠谱的,现在有一些好用的APP很容易帮我们做到客观记录时间花销,不记不知道,一记吓一跳。
最近我总是说自己读书的时间少,每天最多一个小时,这两天开始用作者推荐的timetrack记录一下,发现我每天见缝插针一有碎片时间就看书,甚至坚持早起看书,结果要完成一天一小时还真不容易呢,以前真是高估自己了,那些自己觉得看书时间少的日子可能加起来半个小时都不到!
以前用过一次timetrack,没有坚持下来,原因一是切换任务的时候老是忘了记录,二是理念上没有接受记录的必要性,觉得没必要记录。
看了崔律这本书,发现原因一有破解方法:
1. 忘了记可以修改或者补记,轻松搞定
2. 以前是因为自己时间花销的分类不合理,会发生要切换任务时还得想想要记在哪里,按崔律推荐,先花一些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常规任务,花些时间先选好自己喜欢的图标,非常值得,以后记录时间的时候轻松一点就能统计
原因二嘛,通过这周的时间记录,我发现这是一个了解自己的好方法,值得一试。
时间记录我不一定能长期坚持,但至少在接下去一个月内我计划坚持记录,做到对自己的时间花销有比较准确的感知,比如,我现在知道我的通勤时间单程需要25分钟,不再是以前的粗略估计15分钟,开会再也不会踩着点到或者险些迟到,挺淡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