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的图语写作作业,椰岛晓露发来一幅书法作品——“此心安处是吾乡”,有诗意的一句话,漂亮的一列行楷。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苏轼的《定风波》,是苏轼写给好友王巩家的歌伎宇文柔娘的。王巩因受苏东坡“乌台诗案” 牵连,被贬至岭南。宇文柔娘陪其前往,在岭南悬壶济世,被当地百姓誉为 “神医”。数年后,王巩回来,老友相逢,免不了寒暄。苏东坡想知道他们在岭南是如何生活的,有没有受苦,宇文柔娘悄声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宇文柔娘恬淡的语气宛若修行多年的得道高僧,丝毫不提生死攸关的苦难。给了苏东坡很大的触动,于是便有了这首《定风波》:
常美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繁星点点,梅花吹落,残红铺满崎岖的小路,花香中糅杂着药香,字文柔娘一袭白衣,帷帽下掩着明眸皓齿,步履姗姗,柔媚之姿尽显。岭南闷热,柔娘额头早已汗津津,王巩温柔地拉住她,轻掀起她的帷帽一角,为她拭去薄汗,眼底是晕不开的暖意。这首词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的美好,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的旷达襟怀。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乡。它既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又不一定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但肯定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安宁的、舒适的地方。这种安宁与温暖舒适,无关乎外界的繁华与喧嚣,只关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我们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寻找着一种安定感。它不是财富的增多,也不是物质的丰盈,更不是外在的繁华,它是一种内心的满足与平和,是满足与平和后对所在地方的认同。
“月是故乡明”,故乡的记忆令人难忘,年轻时不论我们走向海角与天涯,何时何地,乡音难改,乡情难忘,这是我们的共同情怀。因为对出生成长的地方感情深厚,记忆深刻,有熟悉的四合院,有熟悉的街道,有熟悉的记忆,每每走向家乡,总会怦然心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人口的流动,乡情正被有的人淡化。从过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字字抒乡情、句句写乡愁到现在“春节没抢到票,回不去”“新桃花源记的不同解读”,“乡情”不是“我们的乡情”。的确,有人不喜欢家乡的简陋和不方便,或者嫌麻烦,找借口逃避回家,找理由不见父母。
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乡情浓烈的场景比比皆是,你看,游子们宁可受罪也要在春节期间千里迢迢赶坐火车,周末抢票即使乘坐绿皮火车赶多晚也要回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到家, 心安稳,觉踏实。
其实,吾乡越来越宽泛,在以多种形式传承。它依然温情,而且与时俱进。
余光中在《期待一个雍容的现代》一文中描述:“就像清明节扫墓,不必泥古,可以延后,可以提前,也可以改在死者的生日或忌日,唯有不举行总不像样。”乡情也像清明节扫墓一样,形式变了,但内涵没变,传承没断。以前书信慢、车船远,道路艰难,或许几年才能回去一次;现在交通发达了,通讯先进了,想回去随时可回,视频电话让时空不再成为阻碍。村村通公路使乡亲们更方便地走出大山,快递物流让乡味特产走进千家万户,甚至走出了国门。资源共享使更多的人欣赏到了乡村美景,品尝到了各具特色的家乡美味。这难道不是乡情的延续吗?
当然当然,时代不同了,乡情的表现形式必然不同。过去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是余光中的“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过去是一壶浊酒,几句乡音,两袖别情,今天是一种牵挂,一封邮件,几张车票。
生活总是充满了变数,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会带给我们什么。我们且保持初心,随风而动,随心而安,无论在何处,我们都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安宁与温暖。
人生路口繁多,到底该往哪里走,谁也无法预知继续走下去会是什么样的光景,可以确定的是,听从心的指引,降低遗憾。不被繁杂遮蔽双眼,不卑俗尘蒙住心智、不受外物牵绊,心安即可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安心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让我们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在挫折中保持乐观,在成功中保持谦逊。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只有我们能够坚守内心的安宁,才能找到心灵的归宿,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真实的地方。
过去的乡情是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责任的担当,今天的乡情是我们对民族这个大家庭的热爱与担当。天南海北一盘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乡情不再仅是一家一户的小爱,而是对于我们民族的大爱。
“此心安处是吾乡”,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不论狭义还是宽泛,吾乡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精神的支柱。有空常回家看看,是我们永恒的旋律;乡情乡爱,是我们永远不断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