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看下来的主要感受就是,Linux主机要按需设置,针对不同的做用户,配置不同的硬件。根据不同的作用,划分不同的磁盘分区给不同的目录。
下面是摘要:
在Linux系统中,几乎所有硬件设备文件都在/dev这个目录内,各设备在Linux中的文件名为:
设备 | 文件名 |
---|---|
IDE硬盘 | /dev/hd[a-d] |
SATA/USB硬盘/U盘 | /dev/sd[a-p] |
软驱 | /dev/fd[0-1] |
没有一一列举,以后用到了再查就好了。
磁盘根据接口不同,有/dev/hd[a-d] 和 /dev/sd[a-p] 根据分区的不同最终的文件名一般是 /dev/hd[a-d][1-4] 和 /dev/sd[a-p][1-4].
磁盘上第一个扇区记录了两个重要信息,分别是主引导分区(MBR)和分区表。
主引导分区:可以安装引导加载程序的地方,有446 Bytes, 系统开机时会主动去读这个区块的内容,告诉系统你的程序放在哪里,以及怎么开机。
分区表:记录整块硬盘分区的状态,有64 Bytes。系统默认的分区表只能写入四组分区信息。这四组信息我们称为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当系统要写入磁盘时,就要参考分区表,才能针对某个分区进行数据的处理。
扩展分区的目的是使用额外的扇区来记录分区信息,然后对扩展分区再进行分区,这种分区被称为逻辑分区。逻辑分区的设备名称号码由5开始,前面4个数是留给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的。主分区与扩展分区最多可以有4个(硬盘的限制);扩展分区最多只能有一个(操作系统的限制);主分区和逻辑分区可以被格式化后作为数据访问的分区,扩展分区无法格式化。
开机流程:
BIOS (嵌在主板上的程序) —> MBR (硬盘第一个扇区上,可以安装引导加载程序) —> 引导加载程序(Boot loader, 一套软件,可以读取内核文件来执行)—> 内核文件(开始操作系统的功能)
要注意的是,每个分区都有自己的启动扇区,实际可开机的内核文件是放置到各分区内的。loader只会认识自己的系统分区内的可开机内核文件,以及其他的loader,loader 可直接指向或者间接将管理权转交给另一个管理程序。
整个Linux最终要的地方就是目录树结构
整个目录结构最重要的就是根目录(root directory),根目录的表示方法就是“/”。
挂载:就是利用一个目录当成进入点,将磁盘分区的数据放置在该目录下;也就是说,进入该目录就可以读取该分区的意思。
针对不同的用途,大致的配置方向是:
NAT(路由器功能): 网卡用好点的,其他无所谓
SAMBA(加入Windows 网络上的邻居):分享功能,需要对网卡和硬盘容量要求较高
Mail(邮件服务器):网卡速度和硬盘容量
Web(WWW服务器):最重要的是RAM, 如果连数据库,CPU也要好点
DHCP(提供客户端自动获取IP的功能):没啥要求
Proxy(代理服务器):好点的CPU, 快且大的硬盘
FTP: 网卡和硬盘容量很重要
鸟哥关于练习机的安装建议:别用Virtualbox, 因为仿真的方式不好理解。务必拥有一台独立的主机,而且内含一块仅有Linux操作系统的硬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打算用我自己的移动硬盘来装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