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写过篇文章:《爱情心理学——“男女对立”焊死了你通往亲密关系四扇门》
里面主要针对于大众所错误理解的“男女差异”进行了解读,但其实整篇文章并没有结束,在文章末尾,我们有提到,三观只是相识相遇彼此愿意接纳彼此的基础,想要从相识的阶段到达相爱,甚至婚姻,依旧有许多地方需要学习和磨合,其中很关键的一个点就叫做“自我概念”,讲的就是如何评估婚姻维系的稳定性。
最近我基于《爱情心理学》这本书中的观点,去仔细研读了它的借鉴书籍:《亲密关系》和《假性亲密关系》,从中提炼了一些我觉得很核心的观点,给大家以启发。
关于我即将要呈现的部分,我做了几大块的整理,目录如下:
问题目录
Part 1 我们在亲密关系里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Part 2在面对这些阶段时,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认知?
Part 3 对于自己和另一半,应该抱有什么样反馈和评价?
Part 1 我们在亲密关系里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关于亲密关系的发展阶段,大家一定都有所耳闻:热恋期、过渡期,平稳期等等......但是深陷恋爱关系中的人,往往是很难客观评估自己目前所处的阶段。所以今天我想带着大家换一个视角——从“吸引力”来解读~
因为我跟身边的很多拥有亲密关系的朋友聊天,往往听到的最多的吐槽就是:ta没有那么爱/喜欢/关心我了,好像就只剩下我独自一个人的努力,慢慢到最后自己也自暴自弃,到自我怀疑,“我们明明以前那么相爱,为什么到最后却好像成苦大仇深的陌生人?”
其实上述的这个问题总结下来,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吸引力”,ta曾经吸引我的优势现在看不到了,我也找不到以前那种脸红心跳的感觉了。
关于“吸引力”,伯纳德-默斯坦的刺激-价值观-角色理论我觉得是最好的切入点。
这个理论提到:
我们会从伴侣那里获得三种不同的信息,它们会影响亲密关系的发展。
1.当伴侣第一次相遇,彼此的吸引力主要建立在“刺激”信息的基础上,包括年龄、外貌、女性的腰臀比,男性的肩臀比等较明细的外部特征
2.随后就进入“价值观”阶段,吸引力主要取决于双方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的相似程度,人们开始去试探彼此,是否爱看同样的电影,吃同样的食物,生活的方式以及对爱情的态度
3.再往后,“角色”的相容性才变得更重要。此时伴侣所担任的责任不再仅限于男朋友/女朋友的身份,他们会开始在女婿、爸爸等其他角色的表现上产生矛盾。因此,一个好的家庭关系,往往是要实现多个角色的和谐相融。
我们再来做一个小的连接~
刺激阶段,对应的就是热恋期、一夜情
价值观阶段,对应的是磨合期、深度了解
角色相容阶段,对于的则是婚姻
所以看到这里,你就会发现我们以往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很好的被解读:
学生时期的恋爱为什么多数步入社会难以持久?
因为学生的亲密关系多半停留在刺激阶段,对于亲密关系的认知很难跨越到价值观阶段,导致在步入社会和新的环境之后,原有的旧刺激,很快就会被更加强大的刺激所代替
为什么有的人谈了四五年的恋爱最终却还是没能在一起?
恋爱的时间长短其实无法证明任何事情,最终一段亲密关系无论是好是坏,能够最终让你收益的只有你对一这段关系的理解和认知。有的人谈了三年,还停留在你侬我侬的亲密阶段,却从来没有针对于一个话题双方深入探讨过,评估过彼此的价值观,也就只是图一时的快乐,却没有为长远做考虑。
我们的父母明明有这么多矛盾和争吵,当初为什么还能走到一起?
70甚至是80年代的爱情不讲究什么认知和经营,彼此看对眼,彼此心里有彼此往往就足以。
但步入婚姻后却发现,重男轻女的思想、定居在哪个城市、丈夫对婆媳关系的处理、以及对于丈夫和爸爸这些角色责任的履行程度往往会让我们觉得这个人有一些陌生。但出于婚姻绑定了两者的交际圈,形成一个经济共同体,加以道德的限制,离婚对于很多家庭就会变成奢求,进一步而进入得过且过的相处阶段。
所以呢,阐述这么多。其实我尤其想说明一点:亲密关系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永远不要停留在过去那个ta的印象中。
就像我上篇文章爱情怪谈——三个启发式爱情问题提及的那个故事,女生老觉得以前男生对自己特别照顾和细心,但现在却觉得他对自己爱搭不理的,好像是成了自己单方面的努力和付出,让她觉得很不公平。
根据心理学家统计的的大致标准,亲密关系中“刺激”所产生的吸引力往往只能维持3-6个月,因为男女生产生好感时体内会分泌多巴胺的物质,其“保质期”即为3-6个月,过了这个阶段,多巴胺的作用就会减弱,恋人间的吸引力也就会随之下降。
其实现在多数沉浸于亲密关系中的情侣也多数如此,多数人的恋爱为什么仅仅只有几个月,问题就是在于对于亲密关系的了解并不充分,自己觉得没有吸引力=不喜欢,习惯一个换一个,换一个腻一个,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渣”,但我觉得他们可能对于亲密关系的理解还不够充分,在这次词前面加上一个“学”字描述起来会更全面,亲密关系中的“学渣”。
Part 2 在面对这些阶段时,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认知?
ok~刚刚聊了那么多,下面我们要谈的,就是怎么样建立认知去应对?
(当然,针对于婚姻的部分我还没有理解透,所以这里主要讲“价值观阶段”)
在我们从刺激阶段过渡到价值观阶段要注意两点:
1.不要拿过去ta的行为来对比现在,亲密关系中要关注的只有两个点:当下的问题怎么解决,未来的问题如何应对?不要动不动就拿过去说事。
关系是一直在变化的,一直强调过去,只会让你忽视了他现在的改变,给双方营造无力感。
举个例子~以前你们相爱,多巴胺分泌旺盛的时候,往往会做出很多不理智的行为:本来不熬夜,但是为了跟ta聊天,熬到了一两点;每条消息看到了无论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要做到秒回;在一起30天,60天,连各个节假日,节气日都有纪念......毫无疑问等你过了这个阶段,再去回望过去,你甚至都不敢相信以前的自己是个这么浪漫的人。
如果过了热恋期,你的伴侣只是着重于当下的你,给你的浪漫评分可能在60分;如果要拿你过去的付出为标准参考,那么毫无例外的,0分。而且到那个时候,你还会很不能理解的反问:我都已经这样了,你还要我怎样啊?
2.在亲密关系中,要让彼此的付出相对公平。
双方越是觉得彼此的付出,在感情中是公平的,爱情越持久。
我永远不提倡,一个人追另外一个人追到死心塌地不顾一切的地步。
因为结果只有几种:1.她就是不喜欢你,而你就像是赌博,投入的越多就越不能割舍,直到有一天到思想极端的程度“我得不到的东西就要把ta毁掉”;2.她最终被你感动,接受了你的喜欢,还记得贾乃亮和李小璐嘛?就是这种情况,再看看我们上面提到的点,你觉得她会付出的像你一样多吗?以及你还能保证跟过去一样那么爱ta嘛?还是说你能够再让她感动,感动到跟你一起学习和经营爱情?
以前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争论的那个话题:你喜欢的人,一定是喜欢你的人。
随着时间的加深我越是认同,这个人喜欢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能够看到他的付出,那么在我们接纳和回馈相应喜欢的时候,我们是心安的,因为我们是先收获再付出的,不存在吃亏之说。
另外,针对于上面这段话,我尤其想要强调的是“相对公平”这四个字。
再举个例子,男生为了追女生付出了很多把女生感动了,双方建立了亲密关系,这个时候男生心理的想法是:我过去已经付出了那么多了,现在得到手,现在先要等她付出同等的程度才算公平。
这样的例子就是对于上述那段话的错误解读。要注意,“相对公平”强调的是彼此付出反馈的时效性,无论在你进入亲密关系之前付出了多少,在你进入亲密关系之后,就是全部清零的状态。这就是追求ta人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心理准备。
所以,无论在上述的哪个阶段里,我们都要对亲密关系有基本稳定的认知,抱有成长信念而不是宿命信念。
宿命信念是指,争吵都是有破坏性的,伴侣是不会改变的(如果ta曾经伤害过你,以后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你)由于相信伴侣不会改变、真爱天注定,他们就不会设法解决问题,只会逃避。从而更倾向于结束不幸福的亲密关系,而不会去努力修复。
成长信念是指,幸福的亲密关系是努力和付出的回报,其基本假设为:只要双方努力付出,几乎任何亲密关系都能取得成功。
还是那句话,忘掉过去,着眼于当下,在亲密关系里,关注关系的流动和动态成长。
Part 3 对于自己和另一半,应该抱有什么样反馈和评价?
关于这个部分,是我最想讲的!其实说白了,这个部分可能长篇大论,只会涉及到如下的4个词语:
自我概念、自我提升、自我证实、元认知
这四个词语就已经非常全面的包含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下面我来一一解读。
1.自我概念
通俗点来说,就是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大体分为:积极自我概念和消极自我概念。
怎么评估呢?
很简单,现在立马用五个词来评价一下自己,简单看一下这五个词的内容,是消极的偏多还是积极的偏多,你就可以大致知道自己的自我概念类型。
2.自我提升
这个词语也很好解读,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于外界正面反馈、表扬的渴望。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都是希望被他人肯定的,这个动机几乎在所有人身上都会有所体现。
3.自我证实
这个词语不是一个概念,是个体想把自我提升获得的正面反馈与自我概念达成一致的渴望动作。
当一个陌生人对我们的评价,与我们认知的自己相一致的时候,我们都会容易对这个人产生好感,因为ta的评价是可证实无误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从陌生人那里获得的是真实正面的反馈。
这三个词就基本建立了,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对于自己和另一半,应该抱有什么样反馈和评价?
我们先抛开自己,谈谈“另一半”~
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我们无论是针对于谁,都是应该给到正面的反馈和评价的。
但关键在于,这个人的自我概念是什么样的?
有正向自我概念的人,在与夸赞他们的人相处时,获得的反馈往往同时具有自我提升和自我证实作用。
但针对于有负向自我概念的人,他人的正面评价让其感觉自我良好,但是却无法达到自我证实。因为ta在证实的过程中会发现,别人评价的ta和ta理解的自己是天差地别的,进一步产生“认知失调”,导致他们不愿意与夸赞他们的人打交道,甚至宁愿别人不喜欢自己。
可能有的人不太能理解,我们举个例子,你平时习惯很差,老是跟室友产生矛盾,但你的室友老是恭维你,说你是一个性格很好的人,你可能听着很顺耳,但你内心里的想法就是:这个人很虚伪,我根本没有ta说的那个样子,ta就是在讽刺我。
因为在过去20多年你对于自己的理解,和一个跟你才相处半年的朋友中间,你肯定不会选择否定过去的自己,这样子可以打消你的疑虑:我是了解自己的,是可以被预测的。
所以,针对于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即便你是在贬低ta,两个人也依旧能亲密相处。
在恋爱关系中,自我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动机,我们的亲密对象往往是有自己所没有而且渴望拥有的特质,所以我们也会倾向被这类人喜欢和接纳。所以即便是有着负面自我概念的人也会去追求能提供积极反馈的伴侣。
针对于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恋爱关系中,双方都是由自我提升占据主导;但一旦进入相互依赖更多,需要更投入的人际关系(例如:结婚/同居)中,就会倾向于自我证实做主导。这种现象被称为“婚姻转变”。
即在婚姻关系中,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认为,不赞赏,甚至是批评他们的人回避赞赏他们的配偶更亲密。
基于这种情况,多数在婚姻中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男性就会通过社交以及接触身边其他女性的方式,来获得较片面的评价,在保证自我证实的情况下,来满足自我提升。表示进一步对于亲密关系中配偶高度评价的不满和逃避(比如我的父亲)他感知到的婚姻关系里反馈的自我提升太高,让他觉得太过于虚假,所以退而求其次去享受这种浅在“被表扬”快乐的同时呢,还可以满足自我证实,但是也不会沉入到其他人的关系中去。
所以这个可能也就是多数已婚男性女性,热爱聊骚,但是内心却保持对于当前婚姻认可和维护的本质原因。
其实纵观下来,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婚姻都一个波动的过程,想要维系好的亲密关系,需要的就是感知学习以及合理反馈。
所以我们再回归到本章节最后的一个问题:如果我有一个负面自我概念的伴侣,我应该怎么做?
这里就要提及,Part 3最初提及的那个词语:元认知。
问:什么叫“元认知”?
答:即对认知的认知。
以前很多人找我吐槽自己在亲密关系的问题,我感受很深刻的点是吐槽的人认知不够,但是他获得了启发后,却又很难带动自己的另一半去探索和行动,只搞定了一半的人,问题还是没有本质上被解决呀?
我觉得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还可以深挖,不应该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要具体到“元认知”。
举例说一下什么叫“元认知”。
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开始神游,脑袋里充斥着昨天看下武侠小说情节,在没有人提醒的情况下,突然一下子他从这样的幻想中脱离了,回到了现实。这个情况大家应该都体验过(毕竟一节课45min如此漫长)
我们对这个现象做一个解读:在学生神游的时候,他就是在用自己绝大多数的认知资源构造幻想的世界并且推动世界运行,而这个时候作为认知的监管者——元认知,它发现认知在不务正业,就在你脑子里敲响警钟,把你拉回到现在的认知环境中来。
元认知是指“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擅长冥想和自我催眠的人,元认知能力一定不会太差。
看电影的时候,有人的情绪会跟着情节起伏变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
有人却能更理智:这个情节合理吗?之后会怎样发展?到底是故事本身感人还是音乐的渲染使干涩的情节变得感人?为什么有人感动有人却无感?我的感受如何?为什么我这样想?
这种“跳出自己”,自己的行为、认知以及思考过程进行观察、感知和评价的时候,就是在动用你的“元认知”能力。
至于如何培养元认知?
用我自己的话来说,无非是三个点
1.观察——第三视角观察自己
2.提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会有这个情绪?
3.复盘——定期的调整和复盘自己的思考,前后是否有变化
至于具体内容呢,我在知乎看到一篇,如何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的文章,共享给大家,我这里就不做过多的阐述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