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当《罗辑思维》刚火不久的时候,我还在读大学,一晚在朋友的宿舍里,跟着朋友看了罗老师讲解为何年轻人最好不离开北上广深。罗老师引用了多本书的观点,举了多方面的例子和比喻,来论述这一观点,文辞流畅,表达生动。看完我的感想是:一个知识的二道贩子,这知识还是二手的。我宁愿去花时间读书籍原著,也不会看这样的视频。
当时的直觉是,这样的讲解形式并不能让观众真正地理解复杂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了在短短的视频里让观众有一种获得感,觉得可以轻松理解知识,讲解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和类比,导致省略掉了对知识原有结构的讲解与剖析,或许能够让观众了解到相关知识的只言片语,更多是脱离了语境之后的“错置语境的谬误”,以及仿佛掌握了知识的快感。不出意外的是,后来的得到app等一众产品都采取类似的方式想将知识付费这门生意壮大起来。
不是没有人批评过知识付费。汪丁丁曾经就薛兆丰对知识付费的辩护而提出过批评,下图是他的观点,详细的事件经过见网络。
或许批评并不能让知识付费这门生意遭受什么打击,毕竟大多数人接受知识付费也就求个心理安慰,看个热闹,就像在B站收藏了许多学习视频然后放那里吃灰一样。
可chatGPT来了,更猛的是紧跟着New Bing和GPT4……
我问了New Bing“GPT4对知识付费这门生意有什么样的影响?”,下图是它的回答。我觉得它的回答很客气,毕竟它只是个人畜无害的大语言模型嘛O(∩∩)O~~)。
我有个朋友感慨,知乎被大语言模型降维打击了。是啊,知识付费面临着一个可能从没料想过的“二向箔”。打败知识付费的并不是一个更强大类知识付费商业模式。
当然,被“要了命”的不仅仅是知识付费。覆巢之下无完卵。
甚至可以畅想,当人类神经系统与电子设备联通,从而涌现出碳基智能与硅基智能的联合智能,学习以符号为基础的知识这一行为,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