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父母两人都要参与,但参与的模式与比例可以灵活,因地制宜。比如妈妈喜欢文艺,而孩子恰好遗传了妈妈的艺术细胞,就可以在培养方面由妈妈多出力;如果爸爸是典型的理工男,而孩子又偏擅长理性思维,则可以由爸爸多引导。如果不巧主力队员工作太忙,另外一半要灵活补充,但主心骨一定要随时调整,双方多沟通多理解打好配合。两个队员如果沟通线不畅通,默契久而久之也就浅了。
我家娃爸爸是典型理工男,文化底蕴也不高,平常人信手拈来的历史常识,他能随便就给按错对象。儿子自从上了七年级就逐步明显的显现出对数理的兴趣,文科一直拖拖拉拉不上心,不积极,成绩平平。第一次期中考试,数学班级第一,年级前五;地理班级年级都是第一,但出奇的是他又不是完全对文科不感冒,语文英语虽然平平,历史成绩却也是班级第一名。对于他的情况,他那个理科脑袋爸爸忧心忡忡,我觉得倒也不用过早下定论他适合文科还是理科。我自身水平就是平平无奇,当年高中时只因物理太差选了文科,文科中对政治也始终不上道。但我喜欢历史,对地理也很有天分,看儿子这方面颇有遗传我基因的趋势。
父母之陪伴,除了儿时那种关爱的陪伴,随着孩子年龄阅历的增长,也应该带孩子多去看看世界,在共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让孩子的心智成长。2023年我家安排了亲子爬山活动一共五次,两次是爸爸带儿子的短途一日游,儿子从爬山的过程中萌发了要坚持要超越要比别人强的意识,并且凸显出他的责任感秩序感正义感,这些都在日常上学写作业中激发不出来的。他爸爸未自觉的注意到了儿子的性格特点,并回来和我分享旅途中他走不动被儿子拖着走,以及儿子极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七月份爸爸带儿子回老家的途中爬了一回泰山,这次爸爸彻底累惨,儿子越爬越有兴趣,我在电话手表定位中看着他俩在山上的活动,多么有意思的家人互动呀。
八月大同恒山,以我爬过三次泰山,爬过嵩山武当山梧桐山等等的经历来看,恒山位居五岳之一简直就是来凑数的。既不高又不陡,景色也不漂亮,我猜测只是因为地处山西和其他岳在位置上形成闭环就被封北岳恒山。儿子和我们爬恒山,已经显出心态的从容,和我说:和泰山比起来,这个山不算什么,泰山也不过如此。他那小语气,我听着甚是得劲儿。
十月全家一起去登抱犊寨,这座山对已经中年的我们来说已经颇有些挑战了,没走多久他爸爸呼哧带喘的,我也心肺逐渐炸裂,然儿子没一会儿就不见踪影了,把我和他爸远远甩下。好在现在我们有了电话手表可以随时联系,还能看到他的定位,也没太担心。儿子每走一个小山头都会在平台上回顾我们的踪迹,只要能远远看见我俩并对上眼神,他就转身继续前进。幸亏有我5.0的视力,因为娃他爸不但喘,也看不清远处儿子的身影。我觉得这样的场景,很像孩子长大后终将离父母远去,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孩子也要奔向自己的前程,家不应是牢笼,而应该是各自旅途中的牵挂,定期互相遥相呼应一下,只要我们走得动就不需要召唤他,只要他能继续向前,也不必围在我们身边。我们本身与我们的父母不也正是这样的相处模式吗?
七年级,我们和孩子一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