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常
这回的故事,是在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问题儿童封闭教育学校里。也就是以往我们自己,或是别人口中的——“坏孩子”学校。
这听起来,就不像是部循规蹈矩的电影了。甚至,是不是还让也曾是坏孩子的你我,有种莫名的兴奋,期待着能从影片中找到一丝丝当年自己的调皮身影,对吗?
嘘!不用说,我都知道的。
《放牛班的春天》是部由浪漫法国人制作的音乐片。所以,在片里就肯定少不了极具质量的插曲了。而这些在影片后成为演奏会上热门曲目的精美插曲,在本次文章以后,建议大家去听一听,一起来感受一下区别于神曲“蓝瘦香菇”的体验。
坦白讲,影片一开始的场景其实是不让我喜欢的。不喜欢它:老旧的院墙、贫瘠的黄土地、不甚帅气的男主角、晦暗不明亮的色调及大量的日记式旁白等等一切。因为这看起来土到爆了。但转头一联想到是以四五十年代为叙述背景的故事,也就能对导演的这些安排释然了。
对于克莱门特·马修——一个经历各方挫折、处于人生底谷的主角的到来,学校所准备的欢迎仪式也是不同的。
刚一报到,倒霉的门卫马克森斯大叔就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受伤。根据“行动与反应”原则,全校的学生们被聚集起来,在校长的带领下纠察肇事者。只是很遗憾,对于这群已是惯犯的孩子们,又怎么能成功呢。最终又只能采取校长的那套老办法,连坐。连同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受罚,限娱、关小黑屋。
这也是马修头一回见识到这里的行事方式以及刻薄校长的专断。
所以,这些孩子渐渐意识到他们对许多事情都无能为力的时候,就只能对自己以外的人和事保持冷漠,用抱起的双手表示着他们的防备。
那么,马修也会采取跟他们一样的方式来教育这些熊孩子吗?不,当然不可能。否则接下来怎么演?
他跟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可以在开始时恐吓说将他们送到校长办公室,却从不会真的这么做。甚至,在他们调笑、戏弄自己,连作为观众的你都看不起去时,他还能挺身包庇他们,像哥们儿一样……
一次......
两次......
渐渐地,这些心像坚冰、满是防备的孩子们也被他所融化,爱戴、尊敬他。毕竟,孩子们只是单纯的调皮,并不是坏。只要,你愿意不带着主观性的观点去看待他们。
他还不顾所有人的反对,秘密组织了这帮熊孩子们的熊之合唱团。当起了这个团的指挥官,哼哧哼哧地派遣起来,不管萝卜白菜,均我所爱。每个孩子都没被他落下。甚至,对于熊孩子中的终极难题,有“刺伤倾向”的蒙东,也说他是自己唯一的男中音。
与天使面容——莫朗奇的所有恩怨交集,也全在合唱团中发生。
对初次见面就画人物肖像讥笑自己的莫,以同样滑稽的漫画形象予以回击,技术性更高地扳回一城。
意外发现只愿意在夜晚偷偷歌唱的莫,马修胁迫他加入了合唱团。并默默地为他开小灶补习、甚至还为他联系了著名的音乐学校,让一个机具天赋的嗓音得以不在死寂的池塘底沉沦、得以萌芽。
就这样,零散的孩子们被集结到了一起,有了共同使劲的方向、共同的荣辱感,慢慢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连带着整座学校一起。就像恣意飘零的桂花花瓣,遇上风,就能携带起漫天的馨香气味,飘摇着去向远方。
�而马修,也因为遇上了莫的母亲,而迎来了自己短暂却又美好单方面爱情。见心上人前的姿态,像足了青涩橘子般的年轻时代,匆忙的步履、急切的神情,和精心准备的小瓶罐装加分小心机。
在影片的最后部分,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做错事,在合唱团汇演中被除名的莫朗奇懊恼而又孤傲地斜倚着柱子,眼神里满是怨懑,像夺走心爱玩具的孩子。在获得马修示意,允许他开始独唱的时候,导演用了来回切换的三个镜头,把他的所有动作、神态变化一下子扩大。最后,由马修短短一句旁白的插入,不仅就将莫朗奇的复杂心理变化交代完毕,也一并把莫朗奇孤傲的形象深深刻入观众的脑海中。
到这里,电影就接近尾声了。整部剧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在马修到来后的人生变化。这些被压抑性情的熊孩子,似乎已经常年处在冬季,得不到肯定,也看不清方向、触不到未来。所幸,他们遇到了校长眼里处处瞎忙活的“熊老师”马修,熊老师带着熊孩子,贪玩、孤冷的心得到理解和肯定,心灵上春天的到来也就不远啦!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