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说孩子学习丰富的背景知识,并非负担,反而为今后的理解、思考和学习效率打下扎实的基础。
假如要你给家里的学龄前儿童编写教育大纲,你会安排哪些知识?
像中小学一样,进行学科划分,语数英、地政史、生化物?或者如国学当道,吟诵大量古文经典?又或者参考学龄前畅销童书、专家清单,找出通用的知识样本?
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孩子,他已经告诉你答案了。
那就是孩子的内在动机——我们大多数成年人所丢失的东西。内在动机的外在表现是兴趣,一个孩子喜欢恐龙还是宇宙,你和他多相处一会,很快就会明了。
兴趣怎么来?
兴趣不会凭空而来,它从孩子的好奇心中萌芽。当一个孩子在玩水时,他可能正在探索水流和重力的关系。
有一次夏天他们班在水龙头边放水玩,孩子们用水管连接水龙头,以下是一段老师记录的玩水过程:
丁丁把那根管子用手托起来,放下去,后来发现托的高一点,水流是怎样的,再把管子用手托到比较平的高度,水流是怎样的。
当水龙头的水关小,管子里的水流也随之变小,最后把管子一下放到地上,水流干后,本来觉得没水了,但是没想到一下子将管子用力甩下去是有水的,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出水。
孩子能从平常中看到不平常,很多艺术家会刻意训练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洞察力。
为什么小孩子会有这样的能力?
因为周围的一切对他都是新鲜的,他太想搞明白了。
想象一下,你到芬兰旅行。街道上是芬兰语的路标,商店货架上陈列着布满芬兰语的物品,餐馆的菜单上没有图片,只有密密麻麻的陌生文字,什么感觉?
肯定想搞懂这是这条路对不对,那个包装袋里装的是什么,这家店里到底哪个菜好吃,对吧。小孩子好奇这,好奇那,突然要蹲下看会蚂蚁,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通过观察,发现一些现象,产生一些困惑,提出一些问题,得出一些猜想,然后去验证他的想法。这就是现在大热的“科学思维”,孩子生来就拥有的能力,只是他对此并无意识。
观察发现之外,有趣的内容也会引发兴趣。
比如集成审美、知识与趣味的动画片《海底小纵队》。夏天来回看了七八遍。有段时间,一到饭点,他就用夸张的表情向我们复述动画里的情节。
当我们看海洋的科普书时,我很惊讶他经常能指认出那些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没错,这些都是他从《海底小纵队》上学来的。
因为兴趣,无需灌输,无需背诵,孩子自然而然吸收到很多知识。
兴趣如何拓展知识?
当我们的支持配合孩子的兴趣时,知识便得到了拓展。
夏天现在的书架被恐龙绘本占据,其对恐龙的兴趣始于化石。
有两个月,他对考古着迷,在了解古生物学家如何工作后,没事就用他的考古工具,一只上色用的大笔刷,清理收集来的各种“化石”。
考古的兴趣又是怎么来的呢?
源于读《有趣的海洋学》这本绘本。其中有两页谈及鱼类和生命的进化,夏天开始好奇以前的人是什么样的,于是,我们开始一起学习人类的进化。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原始人的头骨和器物是如何被发现的,接触到了考古的概念。
跟随夏天的兴趣,我们从海洋拓展到人类进化,到考古,再到恐龙,其中自然涉及了地理和历史知识。
以前夏天只爱看汽车和机械类的东西,对自然博物馆里的巨型恐龙无感,我有担心过,小朋友都爱的动物,他怎么一点兴趣都没有?
支持孩子的兴趣越久,我越发现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孩子的内在动机会牵引着他涉猎多领域的知识。
保护好内在动机,孩子自然会生发很多兴趣,这些兴趣相互关联,随着年岁的增长,它们会逐渐串联成一张立体的知识网络,这就是孩子自己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
活着为了什么?
人活一辈子,本质上在探寻自己于世界的定位。从我们出生、上学到工作,始终绕不开三个灵魂拷问:
我是谁?我要去哪儿?我该怎么去?
这是人自我发展的需要。
我认为,除了内在动机引发的学习,孩子还需要自我发展的知识,这关乎对自己的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
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他很难有真正的内在动机。
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他很难面对一生中大大小小的选择。
我要学什么专业?我要读研还是工作?我想找什么工作?我想过怎样的人生?选择的炸弹接二连三抛过来,接不住的后果就是随波逐流,如此又怎能谈得上幸福快乐有意义呢?
而对自我的认知,从孩子出生起就已经开始了。你和孩子的互动,孩子和环境的互动,无时不刻不在定义他的自我认知。
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喜欢什么?
我能做什么?
我对事情的态度是怎样的?
我如何看待这次失败?
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没有什么认识自己的既定知识,它不是科普知识,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和与孩子的交流中,在儿童发展观系列中我会详细展开。
未来需要世界观
如果说认识自己是在探寻前两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儿?”,那对世界的认知就是在帮助孩子探寻后一个问题——“我该怎么去?”,这关乎达成目标和解决问题。
认知世界需要习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建立世界观。
历史上的智者无一不具有多元的世界观。诺贝尔与图灵奖双得主赫伯特西蒙,精通经济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其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广为流传。
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你我肉眼可见的很多地方人工不再,电子智能工具取而代之,连新闻稿都有机器人可以代劳,更不必说更多科技尚未大规模商用生产。
十几二十年后,我们的孩子如何生存于更加智能化的时代?他们如何定义和贡献自己的价值?
这是创造力发展愈发重要的原因。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可能用过去的经验去指导孩子的未来,孩子需要发展自己的创造力,找寻自己的出路。
但创造力不是空中楼阁,没有关于理解世界的多元知识的人,很难说有什么创造力。
就像一个厉害的大厨,如果他都不知道每种蔬菜和肉类有什么特性、有哪些烹饪方式、有哪些种类的香料,他又如何搭配出色香味俱全的创意料理呢?
郝景芳老师在《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中曾说明建立多元世界观的重要性:
世界观让我们有跨专业的创新能力。我们能从物理和生物的结合中做出蛋白质组,能把音乐领域理论带入建筑设计,能将政治、经济知识与生活场景对应,最终以波普艺术的方式呈现产品。构建知识的全景舞台,让多学科门类知识搭配组合,创建更有意义的事物,这是目前的人工智能难以跨越的一步。
所以跟随孩子的兴趣之外,我们还需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补充,帮助他们理解世界的其他知识,比如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国家、人类发展知识,自然科学中的天文、物理、地理、生物知识等。
然而通过内在动机和自我发展而学习,就只是获得了背景知识吗?潜伏在这个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东西,反而才是教育的核心。
我们下期接着更。
【吃肉小怪兽的日常】系统化思维实践家庭教育,欢迎关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