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欣赏一首歌了?你有多久没有全神贯注地看一本书了?现在,我们的时间变得碎片化了;因为科技的进步,我们反而比古人更繁忙了,忙的需要同时做好几件事情才行。
但巅峰的体验往往需要专注,就像《原则》一书的作者雷·达里奥说的:“我们都知道,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就是自己完全被某件事吸引住了,连手机都想不起来看。如果我们在这一刻全情投入,全心全意去关心某件事,焦虑便会消失。”
因此,我们来谈谈幸福模型的第三个要素—“专注”。我会告诉你如何保持专注的三个方法:在平凡中获得巅峰体验,冥想和反思。
1.平凡中获得巅峰体验
虽然我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我们越来越不幸福。因为缺少专注,我们很难得到巅峰体验。戈尔曼在《情感炼金术》中说道:“我们也许拥有风趣美丽的爱人,温馨的家,丰盛的晚餐。但这一切,如果我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如果我们对这些美好的东西缺少关注,如果我们有太多繁杂心思,那么,我们就会觉得眼前这一切都是索然无味的。”
如果你去问那些优秀的领导者:你最近的一次巅峰体验是什么时候?他们可能会说:“这个问题很有趣。我想可能是上午和同事讨论问题的时候吧,那个体验很好。或者今天吃晚餐的时候,晚餐真的好吃。”
因为他们经常保持着全神贯注的状态,对身边的人,事,物都保持着热爱,所以,他们经常能得到巅峰体验。
而且,我也是走在专注路上的践行者。每个关注我公众号的人都会收到一张图片,在图片的正中间写着“专注,耐心”,我觉得专注和耐心可以弥补人身上的大部分缺陷,而且我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每次看书,我尽量用纸质书,kndle或电脑,而且用电脑看得话,会把QQ,微信,邮件等所有可能发送消息的软件全部下了。
因为手机时不时就出来一个消息,很干扰我思考,所以我把所有的通知都屏蔽了,少看朋友圈,强制自己每天最多看十次微信。这些,都是为了创造一个专注的环境,让自己享受思考的乐趣。
如果我正在做一件事情,你突然在后面说一句话,我估计会吓一跳,事实也是这样的。比如去年去实习的时候,经理让我做一个小课程给大学生们看。
我对PPT并没有太多好感,但研究写PPT的思路让我着迷。当时正坐在办公室椅子上写PPT,手里拿着水,左手点着鼠标正编排PPT的顺序,突然经理在后面说了一句话,吓得我差点就把整杯水倒在键盘上了。
享受做每一件小事,专注在过程当中,你会获得很多巅峰的体验,因为你不会在旅游结束的时候获得巅峰体验,而是在旅游的过程中。
2.冥想
冥想,你可能觉得很高大上,但这是目前为止,被科学证明为最简单的大脑体操。它能直接提高大脑前额叶的厚度,让人更好地控制情绪。所以雷·达里奥才会说:“我每天都在做冥想,这是一个很明智的投资。冥想是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他给我带来了创造力和开放的思维,使我的头脑更加清醒,使我处事更加冷静。”
本·沙哈尔在课上曾说过一个例子,证明了冥想的益处。有两位教授做过一个研究,他们 找了一些非专业的冥想者,给他们教授每周2-3小时,共持续八周的冥想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参加冥想课的人群在健康疗程,专注程度和幸福感均高于未参与的人群。他们在生活中也更能保持专注,享受当下。
可具体该如何冥想呢?
找一个舒服的姿势(最好挺直脊背)
闭眼
缓慢呼吸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注意力不集中时,重新聚焦
这是最简单可行的冥想步骤了。你还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闹钟,固定冥想时间,然后慢慢拉长时间,或者用轻音乐辅助。
此外,本·沙哈尔还提到了一种非正式的冥想,比如倾听,吃饭和朋友开心地聊天。做这些非正式冥想的关键在于“全身心地投入,去欣赏当下发生的一切”。其实,也是专注的一种。
很多人觉得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就是不会冥想,但其实不是的。
检测冥想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你能否一直专注地做一件事,而在于专注与重新聚焦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你保持专注的能力。
所以冥想没有好的冥想与坏的冥想之分,只有冥想与不冥想之分。我们在意的是这个“过程”,而不是“保持注意力一直集中”这个结果。
在你发现自己注意力不集中,重新聚焦时,你的大脑前额叶在加厚,你保持专注的能力在加强,这才是我们要的结果。
3.反思
我国古人道“吾日三省吾身”,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可见反思,已经被古今中外的智者看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智慧了。
所以,在西塞罗的《论老年》中,查理芒格非常喜欢一段话:“我应该不会拒绝从头到尾地把生活再过一遍,只是希望能够获得唯有作家才有的特权—在‘再版’的生活中修正’初版‘的错误。生活的悲哀之处在于我们总是老得太快而聪明得太慢。等到你不再修正时,你就不在了。”
关于如何反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而我觉得最关键的点在于“成为尽量客观的第三者”。也就是让自己从原来的生活,事件中抽身出来。再回去看当时场景中,自己是怎么样的。因此,我定义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反思,分别是对生活的反思和对自己思考过程的反思。
对生活的反思主要针对事件和情绪进行反思,用第三方视角,找到自己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有哪些不足。我和另外两个小伙伴约好了,每天晚上像看电影一样,检视自己一天的行为,情绪,然后把不好的表现写下来,变成反思日记,然后发到群里,不知不觉中收获了很多东西。
慢慢地,你会发现你可以习得一种能力—觉知自己的情绪。如果一个人说“我很生气”,而另一个人说“我知道我很生气”,他们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前者只是很生气,然后就没有了。后者知道自己很生气,所以会想为什么自己会生气?想着想着,就发现是因为这点小事生气呀,这就是进步。
对自己思考过程的反思,主要是发现自己和精英的思考方式有何不同,进而向精英学习如何思考。很多人理解的“刻意练习”是跳出舒适区,其实这样理解小看作者了。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心理表征”,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为一个人的思考过程,而我们学习的,正是别人的思考过程,思考方式。那么,如何进行这种刻意练习呢?
通过反思,发现自己和高手的思考方式是怎么样的,然后找到其中的区别,对标高手的思考方式,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这是对自己思考过程的反思。
所以,每次看完一篇文章,我都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作者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我和作者的思考方式差在哪里?为了回答这几个问题,你会非常专注地看文章,而且对文章理解的程度,也会高出很多。
比如,在看薛兆丰的经济学时,他会给我们很多问题去思考,我把我的答案写下来,然后再对照他的答案,如果每次我们的答案都相同,那我就不看他的文章了。
但要养成这个习惯可不容易,因为我已经试图这样做快一年了,还是无法做到下意识地问这些问题,然后回答,而且这个过程会耗费很多时间。虽然看的书,文章少了,但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倒是深了很多,这也是一种收获。
所以我看书,看文章都会精心挑选,争取不让一些思考混乱的文章污染我的大脑,就像不让别人把臭袜子放到我的嘴里一样。
关于专注,还有一个小故事。在巴菲特与比尔盖茨的一次聚会上,比尔盖茨的爸爸和他们玩了一个游戏。
让他们每人在纸上写下对它们一生最有帮助的一个词,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没有任何交流,两人都写下了“专注”,可见优秀领导者对“专注”的重视程度。
而要练习专注,则可以通过享受自己做的小事,冥想或者反思来完成,不仅可以对生活经历反思,还可以对自己思考过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