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多拉·邓肯是一位天生的舞者。她曾说自己在母亲肚子里时就开始了“舞蹈艺术”。她的母亲也在怀孕时能经常感觉到“舞动”的邓肯。“这个孩子多么疯癫!”她的母亲这样说。后来事实也证明,邓肯就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舞者。
邓肯家很穷,她的母亲在邓肯很小的时候就与她的父亲离婚了。在六岁左右的时候,邓肯就开始教还没有学会走路的邻居家的婴孩舞动手臂,还对外称这是她的舞蹈学校。虽然在别人看来这很可笑,但是后来这舞蹈学校却一直办了下去,邓肯也从中赚到了钱和珍贵的教学经验。
因为家里很穷,邓肯没有家庭教师,没有女仆,没有女管家,但这造就了她不受约束的性格。她的妈妈也是一位不关心物质生活的女性。这使她从小就被外界影响形成了一种信念,也可以说是一种价值观。长大后的邓肯,十分庆幸自己原来没有受那些被定义了的教育的约束,她用自己本身证明了舞蹈可以是另一种形式。
邓肯从小就教别人舞蹈,虽说自己学的不多,但是她的天赋让她不用学就会。后来,邓肯还到许多富人家教舞蹈。有些人接受邓肯这种新颖的舞蹈,十分愿意自己的孩子向她学习。而剩下的大多数,非常反感邓肯不寻常的舞蹈,也经常贬低她。但是邓肯没有放弃,她说服自己的家人,想要去纽约和伦敦这些大城市闯一闯。就这样,一家人上路了。
他们先来到纽约,好几个人挤在非常小的房子里。这里既是他们的住所,又是他们要用来办舞蹈学校的教室。虽然开始时邓肯和邓肯的姐姐招到了许多学生,但是那些学生却一天比一天少。所以邓肯经常去外面找通告,在舞台上表演(这其实是她最想要做的),台下的观众掌声接连不断。当时的邓肯,认为自己真的被人认可了。可是学校越来越办不下去,于是,他们决定去伦敦。但是却又没有足够的钱。邓肯跑遍了每一个富贵人家,最后才攒出了300美元。邓肯就此才知道,原来没有人觉得她会成名。
邓肯不灰心,来到伦敦,她发现这里的人似乎更热爱艺术。的确是这样。后来,每个舞台,大大小小的舞台,她都站上过。她与众不同的舞蹈,虽然被人误解为“赤脚艺术”(邓肯是光着脚跳舞的),但是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欣赏她的舞蹈了。邓肯很高兴。
后来,邓肯赚了足够的钱,开始到不同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民族传统的地方,去学习当地的民俗舞蹈,也将自己的舞蹈展示给他们看。当没钱了,邓肯便再一次投入工作——在柏林创办了她梦寐以求的舞蹈学校。她教她的学生们体操,让她们食入大量的蔬菜水果保持健康,把她们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尽管经营一所学校也很不容易,可是她特别希望看那些孩子们的笑脸。
之后,邓肯的学校一直开着。她有了两个孩子。看着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邓肯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管舞蹈学校。可是,不幸发生了——两个孩子意外死亡。邓肯感觉整个世界都黑暗了下来。但是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这种痛苦渐渐褪去。邓肯又怀上了一个孩子。在临产前,战争却爆发了。邓肯满怀着希望,生下了孩子,孩子却已经死了。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邓肯的精神是麻痹的。她无法相信自己的三个孩子都已经死去。邓肯就这样迷迷茫茫地过了一年。
邓肯的余生与她的学生一同度过。她视她的学生们如同自己的孩子,常常为学生们获取表演的机会。她带着孩子们流浪,所谓学校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在战争中那些建筑都被摧毁了)邓肯就这样与她的学生们相依为命。
看完《邓肯自传》后,我发现了她与林徽因相同的一点——哪怕生活是多么的绝望,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坚持到底。邓肯生活的时代,那些传播艺术的人被当做高级仆人,邓肯自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出名。很多人都说,既然做艺术人很苦,何必去做呢?但是邓肯却一心执着于自己热爱的事情。虽然经历了两次死亡对她的考验(孩子死了),也曾失落暗淡过一段时间,可是最后还会站起来,坚强地对过去的事情说“我不在乎”,然后勇敢地对未来报以期望。
邓肯又很像曹操,出身贫穷,人际几乎为零,最后的辉煌全靠自己从无到有的打拼。对于邓肯来说,她的朋友就是那些对她的舞蹈十分欣赏,而且也跟她有着同样的对艺术的渴望的人。邓肯用自己的舞蹈证明,他们热爱的艺术,是高尚的。当然,邓肯能交到这么多与她出身毫不相同的人,也是因为她这种放荡不羁、不走寻常路的性格。
我在上一个寒假就读了这本书,十一假期重新读过。至于读它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有了与邓肯一样的对舞蹈艺术的渴望。现在的我比邓肯当时的境遇好的太多,完全可以利用假期跟着舞蹈视频学习舞蹈。在舞蹈方面,我并没有邓肯一生所经历的那么多。但是看过她的经历之后,我觉得自己对未来所会经历的考验有了一个心理准备,虽然会有点激动、恐惧,可是我并不放弃。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并且珍惜机会。
邓肯,是我对舞蹈的信仰。我相信,她也是很多人舞蹈的偶像、舞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