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喜欢在网上淘碟,那你很可能听说过打口碟这种东西,就是发达国家的旧光碟(正版)没人要了就会档做“垃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些光碟会保护版权姿态打上口,其实主要是销毁版权后不用返给出品人版税。
不光是旧光碟,包括很多废旧物品都是会出口,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洋垃圾。
这些废旧品还是有一定再利用价值的,就是很多对环境的影响大,加之回收国对其的处理也比较粗糙。中国长期就是这些“洋垃圾”回收大国,以前的进口限制门槛非常低,后来环保意识加强后有了一定门槛。
上世纪8090年代,流行过一阵淘旧货的风潮(主要以旧衣物为主),后来随着CD机磁带机的普及,打口碟也风靡一时,小县城都能看到流动的打口碟摊贩。在信息匮乏群众生活水平不高的时代,打口碟是一个了解国外流行音乐非常重要的渠道。毕竟那时的正版专辑太贵了,更别提国外的引进版专辑。
后来一段时间,估计是消费水平提高加上互联网音乐的普及,打口碟卖不动了,这也好理解,毕竟整个实体唱片业受到的冲击都很大。
这个现象在网购流行后得到了一定改善,某宝网站把很多细分的兴趣领域消费群体都集中起来了,反正中国人多,从量上看还是比较可观的,养活一批小卖家绰绰有余。注意别买到高仿版。
当然,得到改善的不光是打口碟,比如还有旧衣物,它们在某宝网站上有一个逼格很高的名字:古着Vintage
连二次元们喜欢的废旧手办都能以洋垃圾的形式流入国内,我看很多卖家懒得清理分类,把它们统一亲切地叫作:尸体...
洋垃圾卖家一般是一大包一大包地超低价批发回来洋垃圾,再分类分销给卖打口碟的,卖旧衣物的等。然后,卖打口碟的终端卖家再把这些碟分类筛选,挑出稀有尖货挂高价卖,其他的白菜价。
其实打口碟也不一定都是打口的,估计也是怕回收国集体提高禁运门槛,打口碟从打口到扎眼到现在几乎不打口了,这些旧光碟的来源基本就是商店和唱片公司的滞销囤货清仓,不打口还方便。
所以流入国内的打口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原盘(打口圈术语,指打口碟没打口且包装完好),最多也就运输途中塑料包装壳撞坏了,或者有的碟会在包装上钻一个小口或划拉几下仅破坏一下外壳,买一个新的换上就是,很便宜。
去年就有新闻说中方向WTO通知对洋垃圾禁运,当时在洋垃圾淘友圈就引起过轰动,很多人担心以后买不到这些物品了。2018一开始,实际禁令正式生效,禁令的内容是对洋垃圾提高禁运门槛,而不是完全禁运,可见之前的新闻有一定失实。
那禁运门槛提高对于打口碟有什么影响呢,我查阅了《关于发布《进口废物管理目录》(2017年)的公告》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7〕70号),废旧光盘属于限制进口类固体,要以洋垃圾的名义进口过海关,必须满足GB16487.12 的环保标准。具体怎么样,估计也就海关和报关人员清楚。
于是我又在百度贴吧里找到了这个解读:
一、破碎的光盘(打孔、磨损划痕处理的CD和DVD裸盘且经破碎、清洗干净的光盘破碎料)可按塑料废碎料及下脚料归入《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中“其他塑料的废碎料及下脚料”的“废光盘破碎料”,归入税号39159090项下,适用《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废塑料》(GB16487.12-2005)。
二、带盒、带商标纸的CD和DVD整盘光盘,不应按“塑料废碎料及下脚料”归入《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中“其他塑料的废碎料及下脚料”的“废光盘破碎料”,应按海关部门相关规定进行归类。
三、若不能确定CD和DVD裸盘是否全部经过打孔、磨损划痕处理且经破碎、清洗干净,应进行固体废物属性鉴别,对其是否属于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予以研判。
以上为引用条文
本次24种禁止进口的高污染固体废旧物资目录中含“39159090废光盘破碎料”,但是那种完整的带壳未拆封,未打口的是不是在目录类还是值得商榷的,关键要看海关那边的口径了,祈祷吧
注:引用里说24种,我看文件只有14种。
可以说,打口碟当洋垃圾进口还是有一定空间的,就看尺度了。我不了解海关报关,不知道可不可以以另一种相对安全且费用低廉的品类报关。反正目前在某宝购买很畅通。不过,旧衣物是完全禁止进口的,某宝上的古着商家们估计快凉了。
另外,光盘属于出版物,从国情看这类东西管控是很严的,从某宝的出版物上架各种钻空子用隐语就能看出来,这是一个隐忧。
我是开始网购后才开始淘碟的,淘碟对我来说是个非常快乐的体验。点开一家网店,浏览着一张张我听都没听过的专辑,兴趣使我去上网找资料,有的专辑甚至连资料都找不到,国内各音乐平台的曲库也没有。包括最后买回来播放,并欣赏专辑封面设计赏玩歌词本最后收藏起来,都是一次高度参与的兴趣体验,我十分享受整个过程,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感觉。
真的希望我这个爱好还有可以运行的空间
(完)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甬潮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