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断了几天分析刘备在整个三国历史上的轨迹,现在接着分析。我的思考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近忧”确实可以解释“无远虑”这个现象,可是看着刘备夺取益州甚至称汉中王后,眼前收获的利益也会让人无远虑。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向孙权要了荆州的通向外界的重要关口。借着刘璋邀请自己入川的机会,自己拿下了益州。这个行为带来了一个不好的结果,那就是孙权对联盟已经开始动摇或者说不信任了。
江东方面直接就是找刘备讨要荆州,这里要和大家说清楚一个逻辑,孙权讨要的不是之前给刘备的南郡等关口地盘而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这就有意思了,按道理去要自己原来的土地更容易,可孙权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呢?关键在于刘备获取益州以后,自身实力确实壮大了,可是作为联盟的另一方孙权而言没有收获。
前面说过了,孙刘加盟尽管各自的最终利益目标不同,但是反曹这个阶段性目标是一致的。从这个目标是可以推出一个“匡扶汉室”的政治主题的。如果刘备注意到了这一点就应该主动和孙权加深联盟关系,一同制定未来反曹计划,甚至主动出击牵制曹操。然而刘备拒绝孙权共同取蜀的计划在前(理由是刘璋和他同属汉室宗亲),自己强行攻占益州在后。这就让孙权无法相信刘备的政治立场,刘备的行为就是让孙权觉得被骗了,而刘备自己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更加深入的考虑,此其“无远虑”一也
当江东方面开讨要荆州土地时,孙权的讨要逻辑已经不是从联盟出发了。对外说江东在赤壁之战中贡献最大,就应该获得荆州更多的地盘,这表明孙权对这个联盟已经不满了。当时刘备正和曹操争夺汉中,迫于压力和和孙权讲和,给了孙权一些土地。注意,如果双方的政治立场还很一致或者说合作的很默契,这个风波也没什么。可是孙权已经不信任刘备,开始用谁出力大谁拿大头的逻辑来要荆州了,这个应该引起刘备足够的重视,而刘备只是为了解决当务之急才做出的让步,这个治标不治本。此刘备“无远虑”二也。
曹操平定汉中后没有继续进取,而是返回朝廷进位魏王,这从客观上给了刘备机会。刘备通过拉锯战从曹操手上收获汉中,生平第一次对曹操取得了胜利,确实也不容易。一年后,刘备上表汉帝称汉中王。当然了,这个属于先斩后奏,具体的政治手续问题大家可以看书。我重点想说刘备再次没有考虑孙权的态度。刘备称王的政治手续是找和他同级的汉廷官员推荐,如果他之前能处理好刘璋的处置,让刘璋牵头会让这个汉中王更有份量,更重要的就是应该有孙权的推荐。毕竟双方都要反曹,不承认曹操魏王的合法性很自然。可是孙权此时连侯爵都不是,刘备对孙权没有政治上的任何推荐,而此时又想称王其实并不合适,这就像是告诉孙权我不和你一起玩了一样。其实作者认为刘备不应该这么快称王,毕竟他没有彻底解决好江东方面的问题,没有好好修复联盟关系。此刘备“无远虑”三也。
刘备借助联盟让自己的事业确实在不断上升,自己从无寸土之地到连荆蜀确实值得高兴,可是得想想自己是从联盟中获益的,就应该考虑甚至应该一直积极和江东方面来往取得一些政治共识。刘备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可以说是为他以后失去荆州甚至惨败于夷陵之战的伏笔。当人们在得到的时候,是否也更容易丧失“远虑”呢?或者说“远虑”是否在“近忧”消失就会有呢?希望听到大家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