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念《论语》,念到君子、小人,就有点自卑,因为我們好像就是小人啊。后来长大后再读「论语」才了解,「小人」还有小孩的意思,小孩长大之后,心态上没有改变,依然跟小时候一样,靠本能、靠欲望、靠冲动生活,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这就成了真正的小人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革享),犹犬羊之(革享)。”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86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在《论语》中,讨论君子小人的有好多句,这给国人一个不太好的印象,好像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很多,很麻烦。其实,用儒家的标准做君子,只有一个终极条件,就是真诚。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在孔子之前即有「儒」的说法。《周礼·司徒》中说:“师以德行教民,儒以六艺教民。”古代由「师」与「儒」负责教化百姓,「师」负责教百姓德行,使之行善避恶;「儒」负责教百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生活技能。儒者在古代是具有专业能力的人,称为「术士」。
所有中国读书人所学习的古代经典主要是由儒家编订的。如五经(诗、书、礼、乐、易),其中《乐经》早已失传,只留下一些零星的资料。
孔子将「儒」加以改造,不再限于传授百姓基本的技能,而是将「儒」变成不断学习上进、有明确目标,并期望达成社会改造的效果,个人修养的明确目标即是成为「君子」。
「君子」的说法由来已久,一般称为「君之子」,代表有身份的贵族阶层,将来可在政治上承担治理百姓的责任。儒家把「君子」当作理想人格的典范,君子就是德行表现非常理想的人。
儒家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士心」为志,「士」即读书人,读书人立志的目标是要成为君子。
《论语》中「君子」一词都可理解为「立志成为君子的人」。俗语说:“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君子立定确定不移的目标,并为之终身奋斗;小人每天立志,无非琐碎之事,且大多无法做到。
怎样判断一个人算不算儒家,可分内、外两方面来看。外在表现有三,从过去,现在,未来着手;内在思想也有三点基本主张。
外在表现的三个特色:
一、尊重传统,代表对过去的肯定。
儒家学者一定熟读古代经典,并对某一经典深入研究。古代设五经博士,自汉代以来,想要做官必须熟悉某一种经典。
二、关怀社会,代表对现在负责。
儒家没有关起门的圣人,不论何朝何代,治世还是乱世,儒家学者不会离群索居,一定要打开门与人互动。因为儒家对「善」的界定是: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我要修养自己,完成向善的人性,就要投入人群社会,承担社会责任。
三、重视教育,代表对未来的关注。
儒家学者有机会从政做官就勇于担当,没有机会做官就设法教学,将学问传承给下一代,所以后代出现不少书院。从古代到现代,都兴办了自己的书院,积极讲学,培养了许多年轻的学者。
以上三点是儒家学者外在行为表现出的特色,分别针对“过去、现在、未来”,表明儒家肯定人的生命在时间中流动,既可以继承先人的智慧,不断推陈出新;也能够关怀社会,承担自身的责任;更应该重视教育,促成子孙的幸福。
具有以上三点特色的学者不乏其人。历史上很多人自认为是儒家学者,彼此间针锋相对,甚至成帮结派,党同伐异,比如荀子就曾严词批判孟子。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一眼就能明辨他是否是真正的儒家学者?其实这也不难,只需要看他的内在基本思想是否具有下述三点主张。
内在思想的三个主张
一、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
君子是理性人格的典范,《论语》中多次谈到君子的特色:“君子和而不同”。
儒家认为,人人皆可以成为君子。君子最主要的特色是能够出于真诚而不断行善,在行善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人格而趋于完美。值得注意的是可以二字,只要是儒家,一定会对每一个人都抱有希望,相信只要有好的教育和适当的机会,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君子。因此,儒家的外在行动才会表现出前面的三点特色。
二、人人都应该成为君子
把可以换成应该,代表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人生在世只有两个选择:成为君子或不成为君子。做人就要成为君子,不成为君子意味着不是一个合格的人。
儒家讲「人性向善」,「向」代表由真诚引发力量。人如果不行善则心里不安、心里不忍,只要真诚,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要求,催促自己行善。只要是人,都具有向善的人性,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
三、一个人成为君子一定会影响别人也成为君子
这一点最为重要。一个人成为君子,不断行善,善是我与别人适当关系的实现,因此,周围的人一定会受他影响,日趋于善。
历史上最有名的是舜的故事。舜的父亲和继母都不懂事,舜的弟弟叫象,一家三口人每天都在商量如何杀掉舜。但是舜立志成为君子,照样努力做一个好儿子、好哥哥,最后其父亲、继母和弟弟都被感动和感化,都因为舜的影响而改变。
这就是儒家内在思想的三点基本主张。人人应该成为君子,必要时可以牺牲生命来完成生命的目的。
儒家学者总是从自我要求开始,知其不可而为之,让自己坚定地走在成为君子的道路上。通过不断行善,慢慢影响周围的人朝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且绝不会推卸责任,随俗从众。
在今日社会,「小人」绝不限于一般的小市民,而是我們生活工作经常碰到,有时候我們自己也一样,如我們自己有时候表現为君子,有时候表現为小人,可以把君子和小人表示为一种状态;同时自认为达到一定社会地位时在面对更高的威权时,也表现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态度。亲近了,就恃宠而骄,言行无礼;疏远了,又自觉被弃,却称赞自己自命清高。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在各地搞企业,当地的主要领导如果对我特别好,我自然就觉得好像高人一等,很得意;有的地方主要领导难免有不重视我的,我就难免心生抱怨。因此,「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是人情之常的表现,很少有人可以过这一关,孔子只是一语道破相关现象的症结而已。
儒家思想其实更注重在实际情况下配合自己的身份遵守相关的礼仪和法律,君子行为於我等无论在哪里经营企业,都要考虑国家利益、社会效应、当地群众利益、当地政府利益、企业员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