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丽的夏日下午,放学铃刚响过,小云就气呼呼地跑到我的办公室,眼里噙着泪水对我说:“她凭什么这样对我?我以后再也不理她了!”看着小云气得通红的小脸,我心中有些心疼:这么青春的孩子,怎能让怨恨遮掩她美丽的心灵呢?作为老师,我必须帮助她。
“怎么了?对老师说说!”
“我对她那么好,每天帮她打水,陪她跑步,她竟然训斥我,说我笨!她不就成绩比我好吗?有什么了不起的!”小云越说越气愤。
我明白了。多么稚嫩的心灵啊,别人一句无意的话就能轻而易举的伤害它。
我问:“你对她好,她就必须对你好,对吗?”
“当然啦!”小云想都没想,脱口而出。
我又问她:“也就是说,别人对你好,你就一定会对别人好喽!”
“嗯......”她的语气有些迟疑,想了想说:“好像也不全是这样。我堂妹对我可好了,但我就是讨厌她,不愿意和她玩儿。”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你对别人好,就要求别人一定要对你好。可是你堂妹对你好,你却讨厌她,这好像有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这是心理学上的“产婆术”,也叫“苏格拉底方法”,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这也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理一样。
小云蹙起眉头,陷入了沉思。过了好久,她才慢慢地说:“我对别人好,但别人不一定必须对我好,是吗?”
我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而是问她:“把一枚硬币抛上天空,落下来会哪面朝上呢?”
她答:“正面、反面都可能啊!”
我说:“每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结果,你能像要求硬币必须正面朝上一样,要求事情的结果一定如你所愿吗?”
她若有所思地摇摇头。
我说:“你可以把自己的绝对化要求变成希望。这样,当事情不如你所愿时,你最多只是感到失望,而不会怨恨。”
听了我的话,小云似有所悟,说:“”我明白了,我可以希望她对我好,但我不能要求她必须对我好,对吗?”
我笑着点点头,接着问她:“你呵斥过她吗?”
她想了想,不好意思地说:“呵斥过。”
我问:“你呵斥她,是因为你讨厌她吗?”
小云赶紧回答:“不是!我是怕她迟到,一再让她快点儿起床,她不听才呵斥她的!我是为她好!”
我说:“你今天和她好好谈谈,了解清楚她呵斥你的原因和目的,好吗?”
第二天,小云兴冲冲的来找我:“老师,我们和好了!”
“哦?这么快?”我故意问她。
“她是为了让我专心学数学,故意刺激我的。她是为我好!”我问:“通过这件事,你学会了什么呢?”
她想了想,说:“我知道了,不能要求别人像你想的那样对你,要学会接受事情的不同结果。”
“还有吗?”我继续问。
“嗯,要多和别人沟通,才能消除误解。”她认真地说。
听了她的话,我欣慰地笑了。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有学科专业的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用专业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