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写了一篇文章《曾经,我找到了投资的圣杯》,有很多人认可,也有很多人不赞同。
确实,对于小市值策略的未来,很难给一个准确的判定。不然也不会产生这样的分歧了。
我是怎么考虑的呢?首先回到量化投资本身。
1 量化投资是什么?
一开始,在我的理解中,量化投资是一个可以节省我们时间成本的工具。之前也写了两篇文章:
《量化投资,只是一个工具》
《选择量化投资而非价值投资,是因为……》
这些理解,确实说出了量化的一些特性,不过很有一种野路子的感觉,对吧。其实那个时候,我对于量化投资也确实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
后面,我看了丁鹏博士的《量化投资:策略与技术》,才算对之前的一些模糊的思路有了概括性的总结。其中对于量化投资的定义是这样的:
量化投资就是利用计算机科技并采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去实现投资理念、实现投资策略的过程。
2 用概率检验量化效果
我尝试着这样去理解这个概念,如果用治病进行比喻, 投资的理念和策略就是医生治病的经验以及对疾病判断的逻辑。
基本面投资、趋势投资等传统性投资方式就像中医,比较偏重于定性,而量化投资的方式更像是西医,更偏重于定量。但定量完成之后,还是要通过定性得到结果。不管是抽血,还是拍片,最终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只有通过医生的定性分析,这些数据才能转换成病情的判断结果。
医生定性过程中所使用的判断逻辑,有些可以整理出来进行数字化、模型化,这就形成了量化策略。
那怎么判定整理出来的数字化模型是有效的呢?把之前的病例代入模型中进行判断,然后用诊断的结果和现实实际情况逐一对比,就能验证模型的可信度。
如果说,投资的理念和策略是量化的基础,对于历史数据判定的胜负概率就是量化效果的检验。
医疗对于准确性或者说是胜率的要求极高,因为一旦出错付出的生命的代价,不可挽回。相对来说,投资对胜率的要求可能会放宽很多。也许只要超过50%,从长期来看,都能够获得正回报。
3 小市值的胜负概率
再回到小市值策略本身,这个策略之前的效果确实是非常好,好到难以想象,如梦如幻。
那我们往前看十年,计算每天市值从小到大排名在前20%的股票,跑赢上证指的概率。分别从年胜率、季胜率、月胜率的角度,看看小市值策略的情况:
从年胜率的角度来看,2016年4月23日至今的胜率相对于历史还处于较高的位置。
从季胜率的角度来看,2017年1月22日至今的胜率虽然相对偏低,但是还没有到达历史最低位。
从月胜率的角度来看,2017年3月24日至今的胜率同样较低,但也未达到历史最低位。
看完这些胜率的图片,我有点不太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知不觉地发现,原来自己又犯了之前在文章《这7大错误,你有犯过吗?》中提到的错误——近因效应。
有位朋友评论得很有道理:“等你们都放弃了,我回过头来做。 ”
也许等过了这波低谷,又是重启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