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说——
虽然我真的是个比较懒的码字工,更新并不勤奋,更谈不上有规律,只是你们好宽容,还在后台留言,为我加油鼓劲!
曾经父亲叮嘱我,要把写的东西都收集起来,这是笔宝贵的财富。
如今我才真正明白,文字给予我的力量。
也希望这力量能感染更多人。
今天的一篇小文,有关育儿。
虽然还在当妈的路上摸爬滚打,但有些心得愿与您分享。
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不是在中、小学时期产生的,而是产生于7岁前的幼儿期,甚至3 岁前的婴儿期。所以,婴幼儿时期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01
国庆长假,我和老公带着儿子回农村老家,儿子的眼睛里满是好奇,表情里满是兴奋,常常情不自禁地咯咯笑个不停。
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的,他想看羊咩咩,追着小狗汪汪跑,还想抱抱小猫咪,根本没时间哭闹。
领居们都议论说,这个娃娃才乖了,不像老杨家的孙子,脾气不好,回来两天哭个没完。
我听他们说,并没有插话。
其实也只有我自己知道,儿子发起脾气来,也是倔得很,我和老公往往只能妥协,毫无办法。
但是这次回奶奶家,儿子之所以表现的这么好,我们确实是提前做足了功课。
每次在与儿子看绘本,看到小动物的时候,我们都会一遍一遍的告诉他,这是小羊咩咩,奶奶家有好多羊咩咩,还有小猪哼哼、小狗汪汪、小猫喵喵……
等爸爸妈妈放假了,就带果果回奶奶家。
虽然他只有一周岁,但我觉得我们说的话他都懂。
我们重复的不断的给他描述奶奶家的样子,奶奶家有什么,奶奶家有多么好,让他充满好奇,充满期待。
虽然不经常去农村,但我相信在他的小脑袋里早已经有了农村奶奶家的模样。
所以这次国庆假期回去,儿子的表现出乎我们的意料。
02
李姐家的女儿圆圆上幼儿园已经一个多月了,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每天都哭闹很久,和小朋友们也不玩耍,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自己玩。
跟圆圆同班的采轩表现的却很出色。
采轩特别喜欢上幼儿园,每天早晨都不用爸爸妈妈叫醒,自己七点钟就醒了,特别害怕迟到,每天都要第一个到幼儿园。
李姐从去年就开始担心,孩子上幼儿园不习惯怎么办,尿裤子了怎么办,幼儿园那么多小朋友,老师能照顾过来吗?
她从新闻上看到的也都是幼儿园老师虐待小朋友等负面新闻。
所以她家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李姐担心的真的发生了。
和采轩的父亲聊天才知道,他们家早就把幼儿园给女儿描述的像城堡一样美好了。
他们告诉女儿,幼儿园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爱你,到了幼儿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老师,老师不许做的事情一定不能做。
幼儿园还有许多小朋友陪你一起玩耍,他们都是你的好朋友。
所以,采轩第一天去幼儿园就表现的特别棒,有其他小朋友哭,她还跑去安慰呢。
03
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不是在中、小学时期产生的,而是产生于7岁前的幼儿期,甚至3 岁前的婴儿期。
去年在产检的时候认识英子,她正在孕育二胎。
老大已经12岁,眼看就要上中学了,他们发现孩子似乎有些不正常,又不知道那里不对。
去医院做了全身检查也都没有问题。
后来,医生建议去心理科看看。
刚开始他和老公有些抵触,认为心理科都是精神病人才去的地方,所以又拖了好久,才托人找了一个心理咨询室去看。
经过做题,沙盘演练等一系列的测试,最后得出孩子有情绪障碍问题。
英子说,后来在接受干预治疗的过程中她和老公才发现,其实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情绪障碍的端倪。
孩子常常情绪不稳定,经常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哭闹不止,常表现出缺乏安全感,晚上睡觉不敢一个人睡,甚至有暴力倾向,经常摔书包,饭碗等。
尤其是到了陌生的环境和见了陌生人都有可能引起他长时间的情绪失控,甚至会毫无原由的表现出情绪波动。
只是从前他们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其实,孩子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普遍是因为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问题,家长缺乏最基本的儿童心理学常识,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矫治。
许多家长都和英子一样,常常把孩子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如情绪障碍、交往障碍、学习障碍认为是孩子不懂事、淘气、任性,以为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改变。
更有许多家长认为,婴幼儿不会有心理问题。
因此,没有重视孩子在婴幼儿期显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问题。
等到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后,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发展的十分严重,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04
心理学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心理建设”,是指通过教育及各种措施和专门性活动,使人的心理品质按照期望的模式更完美的发展。
另外一个叫“心理干预”,是指专业然预案通过交谈、疏导、抚慰等方式,帮助心灵遭遇短期失衡的人员进行调整,帮助当事人从危机状态中走出,尽快恢复正常。
在我带孩子回农村,采轩父母送她上幼儿园这两件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事情上,我们的方法其实如出一辙。
我们都在做某件事情之前,给孩子做长时间的“心理建设”,让孩子按照我们期望的样子更加完美的展示出来。
而如果真的发现孩子有某些异常,就要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搞不定的熊孩子背后一定有不学无术的熊家长。
试着去理解孩子,用一些心理学的小技巧小方法去教育孩子,多蹲下来与孩子平等相处,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做决定,去缓解他们的某些不安,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