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一个主题就是“共情”,顾名思义就是体会孩子的感受。
共情一共可以分为六个要素,今天先来给大家分享第一个要素,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
感同身受的态度--当孩子向我们表达情绪和感受时,我们应该全神贯注地倾听,而不是心不在焉。
举个例子来讲:
爸爸在看电视,这时儿子走进来说:“艾瑞克今天打了我,爸爸你在听我说话吗?”
爸爸目不转睛的看着电视说:“我听着呢,接着说”
儿子又说:“所以我又打了他,他又打了我。爸爸,你在听吗?
爸爸还是 目不转睛的看着电视:”我一直在听着呢“
儿子说:“没有,你根本没听”
爸爸说:“我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听你说,你继续说吧”
儿子:“还是算了吧”
看完案例的家长们,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场景挺熟悉的,我们在和孩子沟通中会不会也会有这种场景出现?当孩子跟我们说话时,我们一边低头看手机,一边听孩子说话。(忽然想到,我儿子在跟我说话的时候,总会拉着我的手说,妈妈你看着我。而很多时候,我会不耐烦的回应他,你说就完喽,干嘛非要妈妈看着你呢?)
或者,不光是和孩子,在现在这个被手机包围的时代,我们在家庭聚餐,朋友聚会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不是也是每人一部手机,虽然聊着天,但又是各看各的。说着说着,好像没话说了。所以,会有一些餐厅,创意的提出吃饭前要求所有人把手机放在一个筐里,谁看谁喝酒。其实这都是在提醒我们,在此时此刻,你的身边有比手机更重要的朋友。这种心不在焉的沟通大人彼此都会有失落感,更不用说与孩子了。
相同的案例,我们再看另一个场景:
爸爸在看电视,这时儿子走进来说:“艾瑞克今天打了我,爸爸你在听我说话吗?”
爸爸听到后,关上了电视,转过身,看着儿子。
儿子又说:“所以我又打了他,他又打了我。而且还使劲的打,真讨厌“
爸爸不说话,只是微笑着看着孩子。
儿子又说:”你猜怎么着,我从现在起就要和丹尼玩了,他从来都不打人。
孩子的情绪已经平复了,而这个爸爸只是用了两个动作,甚至没有说一句话。
孩子已经可以从一开始愤怒的情绪,调节成开心的情绪。很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我们给予他过多的语言和建议。他们要的只是爸爸妈妈可以聆听他们的语言,体会他们的感受而已。现在想想,或许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与孩子有这种互动,至少让孩子明白,妈妈在听你说话。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告诉妈妈,妈妈会做永远的倾听者。
今天是日更66天计划的第二十八天,我是Hellen,希望可以与你一同成长,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