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讨论危机管理中的心态问题。
其实,我们今天所讲述的这种心态,不仅仅当人们面对危机的时候会出现,当我们遭遇到变革,只要出乎意料的时候,都会出现类似的逻辑。这个模型叫Tarzan Swing Model,翻译成中文,可以译作“泰山摆”模型。这个模型说的是:人经历变化时,他的心境,会随着时间呈现一种U型的摆动。
1.泰山摆模型
这里所说的“泰山”,是好莱坞电影里的猿人泰山。我在文稿里放了泰山摆的模型图示,这条U型曲线,还真像一个猿人从一个枝头荡落下来,再高高摆起,抓住另外一条树枝所遗留下来的轨迹。这个轨迹特别形象地描述了遭遇危机的人,在心态上会经历的四个阶段的起伏。
首先,遇到危机的人,总是下意识地要站在原来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处理事情,这样,很有可能就导致心态上自然而然地产生否认感,就好比我们看到人们很多时候遇到新问题,会下意识说“不”,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然反应。
接着,会在心底产生拒绝感,拒绝了解事情的某些重要信息,拒绝用学习的心态去看待新的问题,不切实际地期盼事情可以自动过去,快点过去。这前两个过程,都是心态随着时间在往下走。一般来说,一个人直到沉入谷底之后,才开始认清现实,接受现实,然后放弃侥幸的想法,开始进入到心态的上升通道。上升通道从心态上的第三阶段,开始出现所谓的“归零心态”,这时才能够客观清醒地看到变化的全貌,然后,进行解析、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越来越投入,摆脱低谷。
坦率地说,有机会能够经历上述四个阶段的管理者,或者是危机经历者,都是幸运的。很多人、很多企业,因为在前面两个阶段,心态还向下摆动的过程中,仓促出招,最后有可能就进入到了“发散性震荡通道”,或者是引发出“连锁性错误”,因而陷入绝境。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经历后面的两个阶段。
2.自欺
这种心理上的表现,可以被看作一种“自欺”。今天,我们就讨论这种自我欺骗的逻辑,我们来拆解一下人们面对危机,是怎样在心态上从“否认”到“拒绝”,但却一直不能从低谷中走出来的。
给你介绍一本书,中文翻译的书名,就叫《自欺》,是一本很有趣的企业史方面的著作。作者名叫泰德罗,是哈佛商学院企业史领域的大教授。
在泰德罗的笔下,“自欺”,就是一个人下意识地对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去作处理,处理到眼不见、心不烦。具体来说,当一个人遭遇了一个变化,他为什么会下意识地去否认,去说“不”?就是因为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就太可怕了,所以,它不能是真的,也不应该是真的。这就是“自欺”。我想请你扪心自问,你有没有过自欺?我猜:一定有过。有人不自欺吗?我猜:几乎没有。为什么呢?因为自欺在很多时候,是人的本能反应。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自欺,在某些时候,对人是有收益的。比如,很多创业成功的人,都是通过“自欺”让自己听不到,或者少听别人的非议,进而获得成功。如果创业者都冷静地分析和判断每一个细节,并且知道创业成功的概率是如此之低,很多人就走不下去了。说得更直白一点,每个人都知道创业成功的概率非常之低,但大家都会觉得自己是那些少数的幸运儿。
我再举一个例子。你一定买过彩票,中奖率非常地低,特别是中大奖的概率几乎等于0。但每一个买彩票的人,如果事先都觉得自己没机会中奖,还有谁去买?其实,每一个人在买彩票、刮开彩票的时候,心中都有一个声音在进行自我欺骗:哪怕只有百万分之一的机会,幸运儿都可能是我。
这就是自欺。自欺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自欺,就没有人会去买彩票,没有人愿意去尝试小概率的事情,也没有人会取得非凡的成功了。所以,自欺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自欺也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后面我讲的福特汽车的案例,就是自欺导致失败的案例。所以,自欺是有两面性的。正是因为自欺的两面性,有学者指出,我们根本不用研究人为什么会进行“自欺”,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人什么时候需要自欺?什么时候要从自欺中被唤醒?
3.唤醒自己
泰德罗写的《自欺》,就是为了揭示这个逻辑。我曾经亲耳听过泰德罗讲的一堂课,后来被写成了《自欺》这本书的第一章,是关于福特的故事,我现在分享给你。福特和T型车,对于科学管理的意义,我们在课程最初就讲过了。但你也许不知道的是:在十几年之后,当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福特的竞争对手已经很强大的时候,福特却陷在自欺之中,最后拱手失去了市场的领先优势,甚至在竞争中被打败。
福特自欺的逻辑是这样的:
首先,福特的T型车,是美国企业史上的一个奇迹,福特汽车改造人类生活的幅度之大,在今天也是没有办法想象的。这一切巨大的成功,都让福特产生极度的自信。成功使福特有了自欺的本钱。他不相信自己所塑造的汽车形态这么快就改变了,所以,在他眼里,很多趋势性的东西,只是枝节性的变化。
比如,福特相信美国人只需要廉价的汽车,这是大逻辑,是大趋势。所以,只有一款车型、一个颜色——黑色,就够了。福特说,也许有人需要彩色的汽车,但是,黑色油漆干得最快,所以,只有用黑色喷涂汽车,才符合大量生产的逻辑,才能够为美国人做最多的汽车。如果有人愿意生产彩色汽车,出去自己喷涂就是了,反正福特不生产其它颜色的汽车。当时有一句话,就像开玩笑:福特可以为客户生产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这个颜色是黑色。
福特只生产黑色T型车
其实,当一个人成功了之后,他和真相就隔离了。这是自欺逻辑的第二点。什么人可以把福特和现实变化隔离开,帮助福特实现“自我欺骗”呢?泰德罗说,就是那些唯唯诺诺的人,因为每一个成功者身边,都聚集了大量唯唯诺诺的人,这些唯唯诺诺的人不停地讨好成功者。讨好使人迷惑,自欺就有了生长的土壤、阳光和水。
成功者真的看不出来谁是马屁精吗?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观察身边的领导者。坦率地说,我觉得,不容易看出来。道理特别简单,因为所有的成功者,在心里都自认为自己是成功的。而且,基于过去的成功,他们的未来也一定应该是成功的。基于某一点的成功,他们做其它事情也肯定是明智的,所以也一定会成功。不断成功,是很多领导者内心之中判断任何事情的基本逻辑。在这样一个大逻辑下,成功者就很难识别马屁精和讲真心话的人,也很难判断表达不同意见的人究竟是蠢货,还是真正说出忠言逆耳的人。
最有趣的事情,就是看一些领导假谦虚。很多假谦虚的人,就是在自欺。有一次,我曾经和一位企业家在一起。大家一顿狂拍之后,他偷偷和我说,这些人的话都不足为信,他们都是奉承我,让我高兴的。我突然对他发问,你知道谁是拍马屁,谁是真心赞美你吗?他听了我的话,马上一愣。我看到他的发愣,便在心底里觉得他在自欺。很多成功者,就是通过这样的所谓“警醒”,守着“吾日三省吾身”的古训,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头脑是清醒的。但实际上,他很有可能是三分清醒、七分糊涂,因为他做到真清醒,实在是太难了。
在泰德罗的笔下,福特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自欺者。当大趋势真的发生变化,当杜邦和斯隆改造通用汽车、卷土重来之后,他依然否认变化,对大趋势持拒绝的态度,结果就从自欺走向了灭亡。这就是泰山摆,摆到了最低谷,但福特本人却并没有从低谷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