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枫木坪
远望云巅凝碧处,疑是琼洲玉逍楼。
且把田梯做天梯,山自宛转水自幽。
路遇山人遥相问,仙踪更在青山后。
此去莫非踏天涯,无限风流倩谁收。
——未央
在夏日的乡间赶路,被太阳曝晒得无处可躲。山路一转,露出路边坡上一栋屋子,同伴振作精神,欢快地跟窗口的阿婆打招呼,阿婆亲切回应道:“你们到哪里去?来我家吃饭喔。”
这一句“来我家吃饭”,与城里的邀请含义完全不同。
农家的“来我家吃饭”,实际上只是添双筷子加个碗,各家的菜色其实差不多。
但农家最高规格的礼节是“不要客气”——同桌吃饭,恰恰是拿对方当“自家人”看待才会有的举动。
借着这“来我家吃饭”的邀请,一起去看看(广西桂林市龙胜县泗水乡潘内村)平寨组、黄泥组、杨梅组、天堂组、大冲头、枫木坪的红瑶民居吧。
红瑶·梯田·家屋(图片来自网络)
瑶族作为山地迁徙民族,世代游耕于山林莽野中,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
长期迁徙使得瑶族逐渐分为若干族群,这些分支族群在辗转迁徙过程中,必须不断适应新的自然、政治、经济环境,因此在长期发展中逐渐产生文化差异,最终形成形态各异的地域文化和支系文化。
红瑶即是瑶族众多支系文化中的一支,以女性传统服装红色绣衣而得名。
红瑶家屋为传统干栏式建筑,外观多为三层,一楼作为畜栏、厕所以及放置柴草工具;二楼、三楼为日常起居场所。
初次到瑶家做客,我简直震惊了——与门外狭窄层叠的梯田相比,红瑶家屋的占地面积实在算得上极为宽敞!平地面积少说也有一百多平米,多的据说有两百多平米,何况又是三层楼。
——说好的山高坡陡地狭呢?哪来这么大块平地建房?
原来,红瑶通过削、平、填、砌等方式,将陡狭的山石人为地铺出一方平地,
原本狭窄或者不规则的部分,就用木楼板铺平,木柱在下面支撑;
并且利用木料特有的延展韧性,在二楼和三楼外缘“向天借地”,架空出去一点。
——如此便凭着勤劳与智慧,在天地间造出宽敞明亮的三层大屋!
我不由觉得奇怪:“平时家里人很多吗?”
村民答:“小孩子要去上学,年轻人多出去打工,平时在家的人不多。”
“那干嘛要这么大的屋呢?”
立刻有人抢着解释:“过年过节摆酒的时候,还坐不下咧,有的人家要摆到楼上去,有的楼上都坐不下,摆到院子里。”
原来,红瑶建造家屋的关注点,并非从“个人”日常起居出发,而是从“社会关系”出发。
偌大的家屋空间和数不清的圆桌、小板凳,是为年节、婚丧、过寿的摆酒宴席准备的。
虽然这些人生仪礼未必是人生常态,但它们在民俗文化和个人生命体验中占据的分量,使红瑶为之腾出地方成为理所当然。
仔细打量,会发现屋内宽敞而自有秩序,并不显得杂乱:
家屋大门一般开在长方形家屋的宽面,长面朝阳处设一排窗户以采纳日光;
正对窗户、坐阴向阳的是“天地国亲师”香火牌位。家人吃饭会刻意避开香火堂前空间,所以这一区域总是极空旷的。
香火堂背后是储物间,一般不用于住人。(神圣空间与日常空间相分离)
进入家屋大门,右手边是厨房;左手边照例是长子卧室;隔着堂屋与长子卧室遥相对应的是女子闺房。(格局长幼有序)
由大门穿过堂屋正对粮仓,有些人家把这间设为卧室,粮仓设在三楼同一位置。面朝粮仓的右边则是客房和楼梯。
老人的房间一般在三楼,大门正上方位置,火塘上方的三楼空间则悬置腊肉或红薯玉米等,烟火熏烤便于储存。
经由这种闭着眼都能捉迷藏的笃定空间感,随之而来是心灵的安然与放松。走家串户的儿童无论走到哪一家都感觉熟悉亲切,不必客气,不必拘谨,儿童可以无所顾忌地光脚在地板上打滚撒欢。
偶有人家根据地形重设布局,但家家户户的大致空间格局类似。家屋空间的相似格局,加上地缘关系的邻近与血缘关系、姻亲关系的联结,共同形成放松的、亲切的“家的感觉”。
经由空间格局的相似性、功能的一致性,达到人文情感的承托,并自然建构生命归属感,这是传统文化空间不可思议的功能之一。
木质建筑容易受潮,尤其春暖回南天,一定需要生火烤干。由此,木楼与火塘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由于自然环境木料丰富,可供取木造屋——需烘干屋子而必有以木柴为燃料的火塘——火塘可炮制熏肉、烤红薯等,又影响着人们的饮食民俗。
所以你看,自然环境所提供的资源造就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就地取材造屋,不仅影响我们的居住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的饮食方式、作息方式和情感的寄托安置。
再次造访瑶寨,发现一栋新建的红瑶家屋有了一些不同:香火堂旁的“保命柱”外面加了一层木板,包成四方形砖柱样式,并且细致地模拟砖石建筑做出砖缝状纹样。
传统的中式民居多为木质结构为主,房屋的椽、梁、柱、斗拱等主要部件皆为木制。因木性平和而通风透气、遮寒保暖,作为阳宅建筑用材再合适不过。
而石质材料性阴寒凉,在过去一般作为园林塔寺用材和阴宅墓穴等不用于居住的建筑用材。
但后来随着人丁繁衍渐多,木料不敷使用等原因,一些门廊牌坊亭阁等也逐步开始使用石料建材。
而即便是石料建材,也仍会仿照主流的木制建筑做出檐角和斗拱,并敷以与传统木制建筑同样的图案纹样。从大家对“以石仿木”习以为常的态度,即可看出主流文化偏好和文化心态。
从传统砖石建筑模拟木制建筑斗拱檐角飞扬,到红瑶木制建筑仿照砖石建筑雕刻砖石纹样,族群主体的文化理念认同与文化自信都引人深思。
一则是主观认同的审美偏好跳脱不出强势文化影响,另一则是建筑形式对主体身心状态造成的客观影响,实际与(追随潮流而脱离当地实际的)审美观念并非正相关。简单来说,“流行的”未必是“合适自己的”,“城市里常见的”未必一定是“科学”的。
广西的三四月总会有“回南天”,湿润的暖空气在冻透的墙上遇冷凝结成水汽,破坏墙纸和墙面涂料,并在墙上形成霉迹。这段时间房间内阴冷而屋外湿热,强烈的室内外温差让人倍觉不适,穿衣也一天三换无所适从。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些都是砖石建筑给人造成的不适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这首《大林寺桃花》无意中已点明,山中季候变化总要比平原来得迟一些。尤其冬春之交,南方日照不足,山体回温速度缓慢,尤为阴冷难熬。
若更兼采用砖石建筑,只怕居住其中的人们会更加难捱,少不得多用些燃料取暖。
而红瑶山中并无煤矿供应,为砖石建筑取暖的木柴供应必定不足,如果真的选择砖石建材,只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更大。
也许是因为木制建筑每二三十年就需要修缮翻新,颇为麻烦,近来已有红瑶采用钢筋混凝土为材料建造新房,或在二楼墙壁铺设水泥、贴大理石瓷砖墙面。
从文化角度来说,这种砖石结构建材,由于承重功能不同,改变了以往约定俗成的房间格局。而文化空间的结构性变化,可能在浑然不觉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现代城市中的钢筋水泥建筑群,是与成熟的城市电力、交通、天然气、供暖系统等配套存在,如果不加考察地简单移植到山中,只怕后患多多。
红瑶的木楼里现已通了电和沼气,电饭煲、燃气灶都很方便。轻便的建筑材料加上日用的环保燃料,已然相当经济实惠,更兼环保。
出于人文考虑,建议在生活设施现代化的同时,红瑶能够自信地保留这种轻巧舒适的木制建筑。毕竟木质建筑与农耕文明在悠久的历史中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自有其养身怡心的生活智慧所在。
比如,红瑶家屋的那排窗子,足可让人有坐拥宽阔山谷之感。如果随时推窗便可得见一片悦目风景,岂不是一件赏心乐事?
美丽的瑶家女,经常会望一望窗外,在葱翠的山谷与淙淙流水之间,颐养心情,涵育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