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常有人问我“什么是幸福”,身边有着几位文艺男女青年,他们偶或聊起关于幸福的定义,其实每个人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畅想着期待中的幸福。
这就如同,当你问一名学生时,他可能会说:学有所得,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当你问一位母亲时,她可能会说:宝贝快乐成长,家人健康平安。当你问老人家时,他们可能会说:身体健康,儿孙满堂…
关于幸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定义,且基本上都是站在此时此刻的立场,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期冀。
2
近日,读完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又名《一个孤独散步者的梦》),其实这已经是我第二次阅读该书了,每次读完,被触动到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那就是作者关于幸福的定义。
如果世间真的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与宁静,既不怀念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时光流逝而紧紧掌握现在,不论它持续的长短都不留下前后接续的痕迹,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单单这一感受就足以充实我们整个心灵;只要这种状态继续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不是残缺的,贫乏的和相对的幸福,而是圆满的,充实的,使心灵无空虚欠缺之感的幸福。
与其他人相比,卢梭定义的幸福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充盈感、活在当下的富足感。当然这与他的经历有关,在那样一个年代,他的思想是不被各方所认可的,无论是传统宗教派还是改革派,所有人都在打压排挤他,以至于最终他不得不去隐居。
也就是在这段逃离隐居生活中,他写出了《忏悔录》、《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书,将对幸福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
两次阅读两次都带给我极大的触动。
我们所有人终其一生的都在寻找着幸福,然而许多时候每个人所定义的幸福却又是有附加条件的,往往单凭一己之力是不能够实现的。
例如,许多人可能会想:倘若遇见对的人了、等到孩子考上大学了、儿女成家立业了…,幸福仿佛永远都是将来时,只有怎样了,才能够怎样。
然而,卢梭却不这样认为,他描述的幸福好美:心灵十分充实与宁静,既不怀念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时光流逝而紧紧掌握现在,…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是残缺的、贫乏的和相对的幸福,而是圆满的、充实的、使心灵无空虚欠缺之感的幸福。
如此幸福是令任何人也抢不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种博大、源于内心深处,与生命合二为一的充盈。
倘若真有人能够实现如此幸福,也就是真正活明白了,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但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其实这是一种状态,也许我们不能够实时处于如此状态,然而只要有那样片刻的存在,就已经足够幸福。
4
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想到,仿佛曾经我是真切体验过。
记得,几年前,当时我还在原单位工作,曾经有一次,下班后,阴云密布,一场暴风雨将要来临,单位里所有同事都陆陆续续、急匆匆的下班往家赶。
向往常一样,我想读会儿书在走,从五点到六点,阅读一个小时。
六点多,走出单位大楼,才惊觉,一场暴风雨刚刚过去,地面好整洁、空气好清新,夕阳正红…
戴上耳机,打开一首钢琴曲,和谐清脆的音乐伴着清新的空气…,就那样我独自静静的走着。
然而,没走出几步,就在那么一瞬间,突然眼中饱含了泪花,泪掉了下来。
一切发生的好突然,那一刻就是纯然的幸福,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工作没有生活,仅仅是一种充盈的浸满全身的幸福感。
之后我再回忆起,可能与当天读的书有关,那天应该读的是一本鸡汤类、励志类书籍,读完内心很富足,加之清新的空气、欢快的音乐,交织到了一起。
就像卢梭说的,十分的充实宁静,紧紧的活在了当下。
如此幸福真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任何为转移,就是很稳的源自本心的真实体验。
5
幸福其实既是形而上,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感官。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着幸福,终其一生的追求,但倘若附加上了太多的外在,幸福可能就会越走越远,追求幸福的路也有可能变得愈发艰难。
记得曾经听一位长辈说过,儿子结婚就是她最大的期待和幸福,现在她的儿子已经结婚生子,可是她幸福吗?每天就是各种婆媳大战,心情更加郁结,想象中的幸福没有如期到来。
一位好朋友曾经告诉我:女人要早点结婚生子,这样才更幸福。于是匆匆忙忙中,她把自己嫁了,结婚一年后生了儿子,儿子满周岁后离了婚,两年多,她到婚姻中转了一圈,却只剩下此刻伤痕累累的自己。
幸福从来不是外在的“倘若有了什么,我就幸福了”,最至深的幸福永远都是来源于自己,根植于自己的能量场。只有自己真正幸福了,才能够进一步收获幸福,同时也才能够将幸福传递给身边的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