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在整本《道德经》中,充斥着矛盾对立转化的辩证法。这也是中国人谦逊和中庸性格的由来,因为老祖宗很早就从大自然中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其不自生。天地超越了生死的轮回法则,是一种处于更高维度,为人类智慧所无法理解的存在。处于天地间的万物却要在生和死、存和亡之间永无止息地更迭,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天地创造了万物,也给予了他们为生存而努力的自私基因。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万物逃不过这个规律。
人是天地创造的产物,自然也要遵守天地的法则。古代的圣贤从大自然的演变中看出了这个哲理,又推而广之应用到人事上,于是就有了“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归纳和总结。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要达到一个目的,也许有不同的途径可以实现。这就好比要到地球上的一个地方,你往前一直走可以达到,其实往后一直走也同样可以到达。因为地球是圆的,从相反的方向出发最终会到达同一个终点。
很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例也许最能说明这个道理。在现实中,人们也经常感到,很多东西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却很难获得,当心态放松,没有那么强烈渴望的时候反而容易获得。
用手抓起一把沙子,使尽全力要把沙子握在手心,沙子却毫不留情地从指缝间溜走。相反,放松手掌,反而能抓到更多的沙子。
很多人会说,按照老子的说法,那我们是不是就稀里糊涂地过活,不要有所追求了啊?其实不然。
人活在世上,如果没有追求就会丧失生存的意义,生活也没有动力。我觉得,老子的思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应该是这样一种观点:尽人事、听天命、勿强求。
人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追求,但是不能执着于所追求的东西。这就像旅行一样,如果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目的地上,就会忽略沿途的风景。
对待人生中的财富、名利、荣誉这些虚无的东西,不能有执念,更不能强求。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旦我们把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到这些虚无的目标上,就会成为它们的奴隶,迷失人的本性。当走过一生的时候,必定会悔恨把时间浪费在这些虚无的东西上。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其实很多时候,当我们涤除了笼罩在心灵上的执念,把精力集中在内心的使命召唤上的时候,不仅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还能收获那些附带的荣誉、财富和名利。
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努力探寻自然的奥秘,初心本不是扬名立万,为世界所知,最后却名垂青史。很多人一生追求财富,积累一辈子却抵挡不住一场经济危机。世间的事情,很多超出了我们的把控,太多执念只会让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至于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待。”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不能从外部获得,必须深入其内在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