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思琦
8月29日,由腾讯公益和“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联合推出的线上线下互动公益项目引发热议。该项目展示了36幅自闭症等精神障碍患者画作,用户每购买一幅自闭症儿童的画作,就相当于向该项目进行了捐赠。随后质疑之声不断,有人质疑此事真实性和资金透明度,也有人怀疑是否有作秀的成分,无论怎样的质疑,这都折射出我国的公益之路有待夯实:以防社会对公益的质疑声音成为常态。
近几年公益事件的反转,例如:“罗一笑事件”“郭美美事件”等,总是一次次刺激着社会对于公众敏感的神经,这不难理解,当公众每一个人秉承着最大的善意去参与活动随之而来的却是大跌眼镜的事件反转,这必然会给参与者带来失落感和信任危机。虽然有质疑是好的,但是如果这种质疑趋于常态化就会产生问题,因为每次公益事件后的质疑,无疑是对公众善意最大的打磨,无疑也是对公益生命的真实性最大的透支。当质疑趋于一种常态,当质疑演化成怀疑和信任危机,公益也将失去生态中最终要的一环——整个社会公众的支持。
当然,面对本次事件的质疑声,腾讯公益平台和wabc相关负责人给出了回应,清楚说明了资金流向和用途等大家关心的问题,但是这也透露出我国公益事业尚未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为什么这些资金流向、用途等重要事项总是“马后炮”?这本应该是公众最关心的内容,也应该是公益机构在事先以显著的方式加以明确的内容。或许,未来我国的公益事业更应该探索的是如何在项目发起、项目执行、资金筹集、运作等一系列环节上形成一个严谨有效的机制,给公众的善心一个交代,切实将真实作为公益的生命。
不应让质疑趋于常态化不代表公众没有对公益进行社会监督的权力。事实上,公众的社会监督可以为其善意保驾护航,但这种监督是一种健康的监督,而如今的公益反转质疑是非常态的监督部分,我们不应让这种非常态的部分趋于常态,而这一切归根到底需要的是夯实我国的公益之路,打造一个良性的公益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