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的书单很多,我知道的就有《小强升职记》、《吃掉那只青蛙》、《记事本圆梦计划》、《番茄工作法》、《把时间当朋友》。
这里面,我看过但没看完的就是小强和李笑来的把时间当朋友,前者以前有过同事买过,我借来看没耐心看完就还了,后者是一个朋友强烈推荐的,我当时已经老早就下载在电脑里,听了她推荐拿出来但是还是没耐下心看完,看了一半就扔了。
手机里面下了很多电子书,但真正看完的很少。也看到很多人推荐的阅读方法,我觉得每个月一个主题阅读不错。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1月以时间管理为主、2月以理财为主。
这本书这次是在很多人的书单中看到出镜率比较高的,于是重新下载来认真看完,前后花了3周时间。虽然碎片化时间很多,但是一有时间我都是先刷微博、微信,等想起来才把手机拿出来看。
这本书,我当时是被标题吸引的,再结合开头段作者的自序,虽然在光鲜亮丽的咨询行业工作,高薪,但是休息日不定,连亲人去世都不能第一时间赶回家,一个人在陌生城市的宾馆中,单身,未来迷茫,工作劳累,很多东西一下子扑上来顿时奔溃,一个人在房间里痛哭。后来作者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辞职做自己喜欢的NGO工作,并且认识了现在的老公,两个人创办了长投学堂,以理财课程为主。在多看上也有连载的微刊。
这本书里面,我觉得两个重点是理财和目标管理两个内容:
理财——
以前熟知的一句话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以前觉得自己工资就那么点,一个月交完房租、吃饭交通卡充值,剩不了多少钱,没余钱理财。后来回家之后,每个月花销是很少了,但是钱都是放在银行卡里面,要用再取,也没有理财观点。自动13年9月左右知道了余额宝,于是所有鸡蛋都放在余额宝里面,每天都守着收益看。要用钱的时候就从里面抽,到之前我觉得理财也就是这么回事了,但是在接触到这本书后,在微博看到有一些朋友推荐她们自己觉得好看的理财微刊,比如长投学堂,简七理财。
书中举了几个案例证明了理财在35+年之后的收益差异对比,对数字不敏感的我只是看到她的分析,觉得不明觉厉。里面有几个观点,我觉得很好,是我以前一直没有重视的:
1、所有的信用卡都是负债
我以前觉得,先用信用卡的钱,这样工资收入可以放在余额宝里面多赚点利息,但是我忽略到到一个月后这些钱是要从余额宝或者银行卡里面扣掉的。所以这一直是在自欺欺人。
2、先把钱存起来,剩下的再用来花钱
主要要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像我之前是每个月存500-700到余额宝,但是淘宝卡里面没钱了,又会从余额宝里面转钱出来,用钱也没有计划,每个月没有预算,买多少用多少。书中提到“不要有了钱存10000元,没钱了再从里面拿2000元,要用工资固定的多少比例来储蓄,一定要严格执行!”
3、保持独立思考,可参加系统课程
有的时候理财,买基金,是从众的。看别人玩余额宝,就一下子都存进去,其实现在余额宝收益也渐渐不如以前了。当你还沉浸在这种小儿科的理财产品中,高手已经去玩大的了。
里面推荐的理财课程,最近看到@齐颜楚语强推的简七理财课程,我下定决心2月要认真学习她的课程。之前在网易云课堂中看了几课,在介绍到复利什么的时候,我就跟不上了,后来学了一半扔了。其实世界上没什么东西都是很容易就学会的,理财没那么简单,真的想理财,就要用心去搜集各种基础知识,不懂的就多买理财的书看。之前看到一个小说说女主有一点理财能力,她的老板和老板的同学把钱给她让她帮忙打理,她当时买了很多的理财书籍,一个人在家专心研究,最后也确实盈利了不少。
目标管理(时间管理)
书中提到两个常见的方法:SMART原则和PDCA循环理念。
并且以学英语举例:6个月内(T有截止日期),背5000个单词,每天一篇VOA听写,每天一篇阅读文章(S具体化、M可衡量、A可达到),R(相关性)指目前做的事情应该跟其他的计划指向同一目标,我的理解是:比如学英语、跑步、读书(这些项目之间是否有关联性,为了要成为一个更棒的自己,精神、肉身、灵魂每天都要比昨天更好)。作者特提出,每月尾要有一个阶段性目标,如果完成可以给自己适当奖励。比如我,一直想要一个Kindle,但是这个奖励是每天专注3小时连续30天以上,或者完成20篇读书笔记才能有的,目前前者打卡不连续,后者才刚刚起步,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还得坚持。
PDCA循环:
和以前学的目标管理大概差不多,P计划-D执行-C反馈-D调整。写下任务,估算时间,分解任务,预留空间,做出取舍。将所有任务按照重要程序划为A\B类,A:能给自己带来价值、现在不做以后没机会了、任何人无法替代我做,要缺编A类完成后再开始做B事项,可以按照重要程度分为A1,A2,A3,B1,B2,B3……
其中强调了一个“立即原则”,即立刻去做你目前计划中的事,哪怕只有5分钟。
作者强调了一个她的习惯:每天晚上把第二天要做的比较重要的事情写下,然后第二天按照清单执行,而《小日记实现大梦想》的作者则强调晨间日记的重要性,每天清晨起床对昨天做总结,对今日的工作做计划。两者都可以,关键是选择了一个习惯,就要坚定不移的去执行,那样才有成效。
每天晚上回复白天的工作计划,反思哪些是没完成的,用红笔列出改进方法,逐步建立自己的经验库。作者推荐了一个日本作家的书《记事本圆梦计划》,也是我看了一半没看完的,这本书强调记事本的重要性,要随身携带,做好时间记录,对自己的远期目标(5年以上的)、中期目标(1-5年的)、短期目标、每日目标都要清楚,这样知道自己每天要干什么。我特别羡慕这种状态,但是现在的我还是不知道自己5年内的目标是什么,迷茫,未知,不知道自己以后在哪里,会遇见什么人,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有的时候很希望有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告诉我,可以现在及时的做到哪些事情,以后避免哪些事。但是这世界上不会有这么神的人,且每个人情况不同,一个领导也和我说,要自己去经历,学习,总结,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
刘同有本书《谁的青春不迷茫》,他毕业的时候每天加班剪片到凌晨,在第二天的晨曦中回家,睡几个小时再去上班,被领导鄙视,后来又累积好实力被光线请回,一直做到现在副总级别。他当时也没能想到现在的境遇,但是哪些苦日子他都熬过来了。谁的青春不迷茫,我想活的明白的年轻人太少了,上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家长说的考大学,工作之后才觉得家长说的对,后悔以前;而工作之后又觉得工作内容重复性高、工作又繁琐、薪水总是不涨,充斥在负能量中,也许一直这样萎靡混日到40的时候,上有老要用钱,下有小要上学,到时候拿什么养他们,又意识到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不多吃点苦,多做点事,不怕麻烦繁琐,对工作精益求精,而不是只是机械性做表,只是一个负责统计数据的劳动力,而不是一个有思想的金刚钻。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些警醒,我意识到,在到达30岁年,我还有5年时间。我仍然记得20岁时候的情景,哪知道一下子不留神都25了,从实习时间开始算,我已经工作快4年了。不在意的事情用数据表达出来真的是触目惊心,我还记得入校时写的职业规划,毕业时面试时候说给面试官的职业规划,3年时间已过,我的脚步比一些同龄人是慢了一点,但没事儿,天生性格磨蹭,慢慢来吧,一口吃不成个胖子。